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气虚血瘀证:胸部满闷而隐痛,日久不愈,气短乏力;杂着胸部刺痛,痛有定处;舌暗而有瘀斑,脉细涩。
2. 痰瘀互结证:初病或年壮之人,痰湿偏盛,则形宽体胖,痰多,胸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胸闷不舒;舌暗胖大有瘀斑,苔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涩。
3. 气阴两虚证:年老、禀赋虚弱、思虑劳伤或久病之人,气阴两伤,则胸部隐痛,时作时休,面色㿠白,语声低微,气短,心悸,夜寐欠佳,淡红舌,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三参扩冠汤中有太子参30g,沙参30g,丹参15g,桃仁10g,郁金10g,赤芍10g,川芎6g,红花10g,三七6g等。气虚甚加黄芪15g,炙甘草9g。
加减法:阴虚甚加阿胶9g,生地黄30g,柏子仁12g,酸枣仁15g;痰浊甚加瓜蒌15g,法半夏9g;痰遏化热加黄连6g,法半夏9g,瓜蒌15g,枳壳12g,陈皮6g。
中成药:麝香保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芳香通窍。
2.痰瘀互结证
治法:通阳豁痰,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方中有瓜蒌30g,半夏15g,薤白15g,桂枝10g,丹参20g,郁金10g,红花10g等。
中成药:地奥心血康、复方丹参滴丸等
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宣痹止痛。
推荐方药:养心汤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5g,茯神15g,炒酸枣仁15g,黄精15g,熟地黄15g,麦冬15g,炙甘草20g,陈皮10g,桂枝10g,炒柏子仁15g。
中成药:心悦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
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红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
1.耳穴埋豆:神门、心、内分泌、交感、肝等。一次取 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2耳交替进行,每天按压10次,每次3min。
2.艾灸:艾灸内关、涌泉、足三里等温通心脉,强身壮阳。
3.其他适宜疗法:如足浴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候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洪炳根主任胸痹心痛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
根据多年对胸痹心痛病种进行分析、总结,把洪炳根主任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经验总结作为胸痹心痛诊疗方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突出中医特色,效优价廉,深受患者好评,但目前病例数仍较少,有待进一步优化及推进。
现评估分析如下:
一、年度胸痹心痛(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优势病种实施情况及疗效
年度 | 实施病例 | 实施效果 |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加重 | 总有效率(%) | ||
2019 | 53 | 40 | 13 | 0 | 0 | 100% |
2020 | 104 | 60 | 42 | 2 | 0 | 98.08% |
2021 | 124 | 72 | 50 | 2 | 0 | 98.39% |
二、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情况
(一)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候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三、胸痹心痛(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评价
1、疗效分析
我们对优势病种胸痹心痛(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进行了实施。门诊及病房使用洪炳根主任胸痹心痛诊疗方案281例,实施效果:达到显效172例,进步105例,无效4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98.57%。
2、总结、分析
(1)我们对优势病种胸痹心痛(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广泛实施,取得了满意疗效。辨证分型以气虚血瘀证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一般疗程在14天左右。
(2)临床疗效评价
①三年诊治患者中,积极开展艾灸强壮穴等措施,提高患者体征,减少患者冠心病急性发作,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病人满意度高,值得广泛推广。
②继续深入开展耳穴埋豆、灸法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操作简便,病人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
③心主神志,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紧张、焦虑、失眠,我院足浴散中药薰药,用双足三里、涌泉养心安神,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及依从性。
3、优化方案:
(1)改善中药剂型,增加患者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2)增加穴位敷贴等中医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