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疼痛,痞满拒按,时而剧痛,或烧热感,或发热,或低热不退,口渴,大便秘结,尿黄,舌红略紫,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脘疼痛,时痛时休,痞闷嗳气,口干不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4.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其痛如坠,用力更甚,得卧则舒,午后胀痛,晨起稍安,形体消瘦,纳食不多,大便时干时溏,舌淡,苔白或薄腻,脉细弦
5.脾胃虚寒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常因劳倦、寒冷、饥饿而疼痛发作,得食,休息则缓解,或泛吐酸水,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虚弦缓。
6.寒邪客胃证
胃脘疼痛,遇寒则剧,得温略减,泛吐清水或酸水,舌晦淡,苔白滑,脉沉弦细或弦紧。
7.寒热错杂证
胃脘疼痛,痞满呃逆,时作时休,冷热亦痛,口干涩不渴,大便前硬后溏,舌唇暗红或紫,苔黄腻,脉沉弦细或带滑。
8.胃阴不足证:胃脘疼痛,绵绵不休,嗳气频作,善饥纳少,空腹、饭后痛则为甚,心烦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净或光剥,脉细濡或芤。
9.食积胃脘证
胃脘疼痛,痞满胀气,嗳腐吞酸,泛恶,呕吐食物,口臭纳呆,大便秘结或滞下不爽,舌质暗红,苔厚腻,脉滑。
10.胃络瘀阻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胀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黧黑,舌质暗红或青紫瘀斑,苔薄腻,脉沉弦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9g、香附9g、枳壳9g、白芍9g、陈皮6g、佛手6g、百合9g、乌药9g、甘草5g。
中成药: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清热泻火,疏肝解郁
推荐方药:方选清胃泻心汤加减,处方:葛根15g,黄连5g,黄芩10g,栀子10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石膏20g,佛手10g,连翘15g,郁金10g,马蹄金15g(或金钱草30g),川楝子10g,元胡10g。大便干结或口气重,酌加大黄3~6g。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和中,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清中汤为主加减,处方:茯苓15g,半夏6g,郁金10g,甘草3g,黄连3g,栀子6g,佛手10g,连翘15g,马蹄金15g,炒内金6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若有便秘,酌加大黄。HP感染者重用蒲公英30g
4.脾胃气虚证
治法:补气和中。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健脾散加减,以补气和中,处方:黄芪20g,白术10g,佛手10g,升麻、柴胡各3g,炙甘草5g,枳壳10g,党参15g,木香5g,砂仁5g,炒鸡内金6g,焦山楂、焦麦芽各10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补虚
推荐方药: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黄芪20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干姜5g,海螵蛸15g,元胡10g,大枣5枚。
若水饮内停,胃中漉漉水声或反胃尿少,去炙甘草、大枣、白芍,加茯苓20g,半夏10g,白术10g,泽泻15g,附子10g,干姜易生姜3片。
6.寒邪客胃证
治法:温胃散寒
推荐方药:方选高良姜汤加减,处方:高良姜6g,干姜6g,桂枝6g,当归6g,川朴6g,藿香梗6g,茯苓15g,半夏10g,元胡10g。若吐酸反胃,加泡吴茱萸3g,白豆蔻10g,附子10g,去当归,干姜易生姜5片。
7.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半夏10g,黄连5g,黄芩6g,干姜3g,甘草3g,太子参10g,佛手10g,元胡10g。
若夹有痰热不寐,加茯苓15g,竹茹2粒,枳实10g,白芍15g,合欢皮15g;夹湿浊内阻,加茯苓15g,川朴6g,藿香梗6g,白豆蔻3g;夹气郁湿滞,腹胀便秘,去太子参、甘草,加马蹄金15g,郁金10g,炒鸡内金6g,金钱草15g,凤凰衣10g,炒莱菔子15g,生麦芽15g,川楝子10g。
8.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或太子参)15g,麦冬10g,玉竹15g,石斛15g,莲子15g,淮山20g,白芍15g,甘草3g,佛手干10g,炒鸡内金6g,乌梅5枚,后入饴糖50g调服。若阴血亏损甚者加黄芪30g,当归6g,枸杞15g,熟地黄15g,亦可配服食疗,炖猪肚方药。
9. 食积胃脘证
治法:消导通腑。
推荐方药:保和丸合小承气汤加减,处方:山楂10g,神曲10g,陈夏各6g,连翘15g,炒莱菔子15g,生麦芽15g,枳实10g,川朴6g,大黄6g,木香6g,槟榔10g。
10.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当归10g,赤芍10g,生地黄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3g,黑蒲黄6g,黑五灵脂10g,煅乳没各6g,元胡10g。若见胃镜下糜烂性出血,加川田七粉3g(另包,冲服),大黄(后入)6g。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揿针等治疗方法。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针对虚寒痛患者予吴茱萸炒粗盐中药热奄包,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功效。或磁热疗法。
伴有精神焦虑、失眠患者,予足浴散中药薰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及依从性。
(四)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五)食疗
黄芪30g,莲子15g,淮山15g,芡实10g,炒内金(另包)6g,小茴香(用纱布包)10g。猪肚1个,去净油,用清水加少量花生油洗干净,保留猪肚内膜,用开水和药炖烂,分三四次服。适合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洪炳根主任胃脘痛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
根据多年对胃脘痛病种进行分析、总结,把洪炳根主任胃脘痛(慢性胃炎)经验总结作为胃脘痛诊疗方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突出中医特色,效优价廉,深受患者好评,但目前病例数仍较少,有待进一步优化及推进。
现评估分析如下:
一、年度胃脘痛(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实施情况及疗效
年度 | 实施病例 | 实施效果 | |||||
痊愈 | 显效 | 进步 | 无效 | 恶化 | 总有效率(%) | ||
2019 | 44 | 0 | 44 | 0 | 0 | 0 | 100% |
2020 | 127 | 35 | 60 | 32 | 0 | 0 | 100% |
2021 | 150 | 50 | 82 | 18 | 0 | 0 | 100% |
二、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情况
(一)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l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l级。
(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l级。
(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0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l~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活检。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分析评价
1、疗效分析
我们对优势病种胃脘痛(慢性胃炎)进行了实施。门诊及病房使用洪炳根主任胃脘痛诊疗方案321例,实施效果:达到痊愈者85例,显效186例,进步50例,无效0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100%。
2、总结、分析
(1)我们对优势病种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广泛实施,取得了满意疗效。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弱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烫熨治疗治疗腹部、中药热奄包等,一般疗程在10天左右。
(2)临床疗效评价
①三年诊治患者中,积极开展粗盐炒莱菔子中药热奄包治疗,改善胃脘不适、疼痛及腹胀等症状方面,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病人满意度高,值得广泛推广。
②继续深入开展烫熨治疗、灸法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操作简便,病人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
③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紧张、焦虑、失眠,伴有胃脘部不适,我院足浴散中药薰药,用双足三里、涌泉养心安神,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及依从性。
④加强患者对HP隔离重要性认识,减少了家庭成员交叉感染,提高了HP的根除率,减少复发率。
3、优化方案:
(1)进一步普及HP感染的科普知识,需开展取得家庭成员共同配合治疗,减少家庭成员交叉感染,提高HP根除率,减少复发率,进一步优化中西药物的选择。
(2)中药热奄包治疗可扩大适用范围,脾胃虚弱患者亦可使用,可选用药物吴茱萸炒粗盐,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功效。
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紧张、焦虑、失眠,多见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病,通过足浴散中药薰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及依从性。
因此,为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挖掘中药热奄包、中药薰药治疗的适用范围,该项目病人满意度高,依从性好,值得深入开展。仍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HP根除率、减少复发率,宣传HP相关科普隔离知识。重视中医内外治法的综合应用,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