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方案辨证论治。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准参照陈文斌、潘祥林主编的《诊断学》(第六版)中“心电图”章节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
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室性早搏的频率分级 | 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 |
0无 1少见(≤1次/h) 2偶发(1-9次/h) 3常见(10-29次/h) 4频发(>130次/h)
| A单形、单源 B多形、多源 C连发、成对(2次连发) 成串或连发(3-5次连发) D非持续性室速(6-30次连发) E持续性室速(>t30次连发) |
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心悸怔忡,或见刺痛,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质暗红尖红甚或有瘀点,苔黄,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2、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3、心神不宁证:心悸怔忡,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4、气血不足证:心悸短气,活动尤甚,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结代。
5、心脉瘀阻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6、阴虚火旺证: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7、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8、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胸闷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9、心脾两虚证:心慌,气短,大便质稀,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10、血虚肝郁证: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咽中有痰,胸闷不适,耳鸣,目涩,胃脘或胀,口舌干燥,小便黄短,舌红,苔黄或干,脉弦细。
中医鉴别诊断
1.真心痛 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病情危笃。真心痛常可与心悸合并出现。
2.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3.卑喋 《证治要诀·怔仲》描述卑喋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卑喋虽有心慌,其病因为“心血不足”,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是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与心悸不难鉴别。
西医鉴别诊断
1.房性过早搏动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s。QRS波大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伴ST及T波相应改变的称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过早搏动鉴别。
2.房室交接处性过早搏动除提早出现外,其心电图特征与房室交接处性逸搏相似。早搏冲动侵入窦房结的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干扰窦房结自发除极的则形成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治疗
1、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
症状:心悸怔忡,或见刺痛,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质暗红尖红甚或有瘀点,苔黄,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清热
方药:四参饮加味。太子参20g,丹参30g,苦参15g,北沙参12g,郁金12g,生百合30g,炒枣仁12g,莲子心3g,远志12g,茯苓神各15g,生龙齿30g,节菖蒲12g,回心草12g,甘草6g。
若气虚偏盛,气短乏力较甚者,加黄芪益气补心;若阴虚而有低热者加天门冬、干地黄、黄连以养心清热宁心;若心烦失眠明显者加合欢花、柏子仁以安神助眠;若肾阴不足,症见腰酸膝软,目弦耳鸣者,加女贞子、龟甲、鳖甲以滋肾养心;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者,重用丹参,加三七末(冲服)活血通脉。若大便溏泻,加芡实、诃子以健脾止泻;胃纳欠佳加砂仁、焦三仙、炒卜子以健胃消食。
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
参松养心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用于心悸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患者,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闷不舒,阵发胸痛,失眠多梦,头晕眼花,神倦懒言,舌质暗或有瘀点,少苔,脉细弱或结或促。口服,一次2粒,3次/日。
步长稳心颗粒,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主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胸闷胸痛。口服,一次9g,3次/日。
生脉/参脉针,益气养阴,止渴固脱,敛汗生脉。用于气虚津亏,气阴两伤之心悸,脉虚无力,汗多口渴,舌红少津,脉虚软或弦细数或结、代等症。40-60ml,静点,日1次。
2、痰火扰心证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2g,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2g,茯神15g,丹参20g,甘草6g。
热象明显,加黄芩、山栀、莲子心清心泻火;大便秘结,加全瓜蒌、大黄化痰通腑;惊悸不安加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镇心安神;火郁伤阴加生地黄、麦冬、玉竹、生百合养阴清热。
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清热化痰,用于症见心悸,胸闷烦躁,口苦口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者。静脉滴注,每次2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注意控制滴数在60滴/分内,一日1次。
3、心神不宁证
症状:心悸怔忡,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治法:养心安神,镇惊定悸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茯苓神各15g、生龙齿30g(先煎)、节菖蒲12g、太子参(党参)24g、远志10g、炙甘草12g。
方中通常用太子参或党参,气虚较重者可改用人参,阴虚较重者可用西洋参。若有自汗、盗汗者,可加浮小麦、黄芪、煅牡蛎以益气敛汗;胃肠不适便溏者加砂仁、藿香、甘松以行气健脾止泻。若兼脾虚,腹胀纳呆者,加白术、木香、砂仁、焦三仙、炒卜子以行气健脾开胃。
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种应用。
安神补心丸,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口服,15丸,3次/日。
朱砂安神丸,清心养血,镇惊安神。用于胸中烦热,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口服,6g,2次/日。
4、气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短气,活动尤甚,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心,补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太子参(党参)20g,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5g,茯苓15g,远志12g,酸枣仁12g,木香10g,元肉12g,炙甘草10g。
方中通常用太子参或党参,气虚较重者可改用人参,阴虚者可用西洋参。若有自汗、盗汗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以益气敛汗;胃肠不和便溏者加芡实、砂仁、藿香、甘松以行气健脾止泻。若兼血瘀,证见胸憋闷痛,口唇发绀者,加丹参、川芎以活血通脉;若兼脾虚,腹胀纳呆者,加木香、砂仁以行气健脾开胃;嗳气吐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法半夏以降气抑酸;睡卧不安者加夜交藤、合欢皮以和胃安神。
中成药:
柏子养心片,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口服,3片,2次/日。
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而致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等。口服,每次10粒,3次/日。
黄芪注射液,补中益气,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10-2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液250-500ml,静滴,日1次。
5、心脉瘀阻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2g、生地黄18g、香附12g、丹参20g、当归12g、延胡索12g、青皮12g、甘草9g。
若兼气虚、心悸乏力者,可去香附、青皮,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养心;兼阳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者,去青皮、生地黄、红花,加淫羊藿、熟附子(先煎)、肉桂以温心通阳。
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
地奥心血康胶囊(或软胶囊),行气活血化瘀。。用于。瘀血内阻之心悸、脑闷或痛、眩晕、气短等病症。口服,一次2粒,3次/日;
冠心丹参滴丸,理气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口服,一次10粒,3次/日。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用于心血瘀阻而致心悸、胸闷等。一次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500 ml,静脉滴注,日1次;
葛根素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心血瘀阻之心悸、胸闷或痛。一次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500 ml,静脉滴注,日1次;
6、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2g,天冬12g,当归12g,丹参20g,太子参15g,茯苓15g,远志12g,枣仁12g,柏子仁12g,桔梗10 g,甘草6g。
若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著者,可用朱砂安神丸加减;如阴虚火旺而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乃阴虚相火妄动之故,可用知柏地黄丸化裁。
中成药: 天王补心丸,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口服,一次10粒,3次/日。
7、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人参9g,熟附子15g(先煎),干姜10g,淫羊藿15g,桂枝10g,龙骨30g,牡蛎30g,甘松15g,炙甘草12g。
若兼心气不足、气短乏力者加黄芪以补益心气;若兼血瘀心脉,心胸翳痛者,加降香、当归、川芎活血理气通脉;若兼痰阻心脉,心胸翳痛者,加瓜蒌皮、薤白、法半夏、石菖蒲豁痰开窍以通心脉;若兼阳虚水泛,肢体浮肿者,加茯苓皮、猪苓、泽泻、桂枝以通阳利水消肿。
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种应用。
心宝丸,温阳益气活血。用于心悸、气促、疲乏、食呆、下肢浮肿、紫绀、呼吸困难等。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冠心舒乐胶囊(红参、黄芪、丹参、三七、冰片),益气养心,活血化瘀。用于心气亏虚,心血瘀阻而致心悸、胸闷、胸痛等。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8、水饮凌心证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g ,桂枝15g,白术15g,甘草6g,半夏10g,陈皮10g,生姜6g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证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易用真武汤加减,以温阳利水。
9、心脾两虚证
症状:心慌,气短,大便质稀,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柴胡20g 白芍15g 党参20g 茯苓30g
白术15g 甘草10g 陈皮10g 半夏10g
枳壳15g 龙骨30g 枣仁10g 竹叶10g
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10、血虚肝郁证
症状: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咽中有痰,胸闷不适,耳鸣,目涩,胃脘或胀,口舌干燥,小便黄短,舌红,苔黄或干,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方剂:柴胡四物汤加味。
组成:柴胡20g 黄芩15g 白芍10g 当归20g
熟地20g 白术15g 党参20g 甘草10g
龙骨30g 枣仁15g 半夏10g 陈皮10g
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二)针灸治疗
一、心虚胆怯
1.症状和体征: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证候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心悸。心不藏神,则心中惕惕、悸动不安、少寐多梦。久病损伤心气,故气短自汗、神倦乏力。舌脉均为心气不足之象。
3.治法:益气安神。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胆俞。
(2)配穴:善惊者加大陵;自汗、气短甚者加足三里、复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直刺间使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斜刺胆俞0.6±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大陵0.4±0.1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复溜0.9±0.1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
6.心俞、巨阙俞募配穴,功在调补心气,定悸安神。胆俞可壮胆气而定志。间使、神门宁心安神。
二、心脾两虚
1.症状和体征: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光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2.证候分析:脾失运化之权,气血化源不足,故纳少胸闷、头晕乏力、气短易汗。心血不足,则心悸。神明失养,神不守舍,则失眠健忘。心其华在面,气血虚,故面色白光白、舌淡红、脉细弱。
3.治法:养血益气,定悸安神。以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
(2)配穴:腹胀、便溏者加上巨虚、天枢。
5.刺灸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斜刺膈俞0.6±0.2寸,斜刺脾俞0.6±0.2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上巨虚0.8±0.4寸,直刺天枢1.0±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
6.方义:心俞、巨阙如前所述。血之会膈俞可补血养心。气血的生成,赖水谷精微所化,故取脾俞、足三里健中焦以助气血化生。
三、阴虚火旺
1.症状和体征: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红热,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2.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故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思虑劳心,更耗伤心阴,故心悸加重。阴亏于下,虚火上扰,则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红热。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3.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以足少阴肾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肾俞、太溪、阴郄、神门。
(2)配穴:手足心热者加劳宫、涌泉。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太溪0.6±0.2寸,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神门0.3±0.4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劳宫0.4±0.1寸,直刺涌泉0.6±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方义:本证源于肾阴不足,水不济火,故取肾俞、太溪滋肾阴而上济心火,以治其本。阴郄、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四、心血瘀阻
1.症状和体征: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2.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心络挛急,则心痛阵发。脉络瘀阻,故见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象。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以任脉穴、手厥阴心包经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内关、膻中、心俞、气海、膈俞、血海。
(2)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门;气短自汗者加复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气海1.0±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血海0.9±0.1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复溜0.9±0.1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加灸。
6.内关、膻中、心俞可强心定悸止痛。灸气海助阳益气,气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五、水气凌心
1.症状和体征: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2.证候分析:水为阴邪,赖阳气以化之,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怔仲不已。饮阻于上,肺失清肃,加之肾不纳气,则见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不能平卧。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目眩。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面浮足肿、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3.治法:振奋阳气,化气行水。以手少阴心经穴、任脉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关元、肾俞、内关、神门、阴陵泉。
(2)配穴:伴胸闷气喘甚而不能平卧者,加刺膻中。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关元0.8±0.2寸,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阴陵泉0.6±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l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关元、肾俞壮肾阳以行水气,内关、神门宁心定悸,阴陵泉健脾以化水饮。
六、心阳虚弱
1.症状和体征: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形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2.证候分析:心阳不振,心失温养,故心悸,动则为甚,且胸闷气短头晕。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肢,充养于肌肤,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象。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关元。
(2)配穴: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天枢。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关元0.8±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公孙0.6±0.2寸,直刺天枢1.0±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6.心俞、厥阴俞相配可助心阳,益心气奋阳气。内关、神门安神定悸。关元针后加灸,以振奋阳气。
(三)其他中医疗法
1、中药足浴疗法
(1)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太子参,麦冬,老茶树根,苦参、红花。
(2)痰火扰心证:苦参、连翘、老茶树根、陈皮、半夏、茯苓,丹参。
(3)心神不宁证:当归、炒枣仁、合欢花、夜交藤、丹参。
(4)气血不足证:黄芪、当归、茯苓、茯神、节菖蒲。
(5)心脉瘀阻证:当归、丹参、川芎、红花、赤芍。
(6)阴虚火旺证:沙参、麦冬、玄参、夜交藤、丹参、茯神。
(7)心阳不振证:桂枝、熟附子、党参、细辛、茯苓、茯神。
2、耳穴压豆
1.常用穴位:心、交感、神门、肾、枕、耳迷根、皮质下、小肠。
2.方法:
(1)将胶布剪成7x7mm的小方块,将生王不留行子贴在胶布中央备用。
(2)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
(3)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
(4)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足底推拿按摩
重点反射区:肾上腺、心脏、胸部、大脑、脾、甲状腺、甲状旁腺、胆囊。
辅助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胃、肝、甲状腺、腹腔神经丛。
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丹参、当归、红花、桃仁、茯神、桂枝、龙骨等分,研磨成粉,加入约占药物总量0.5%—2.5%医用级氮酮,然后与蜂蜜等比例混合后,用橡皮膏固定外敷. 所选穴位:心俞 间使 脾俞 内关 足三里 巨阙 膻中 气海 血海 神阙 涌泉等为主。
西医治疗
基础治疗
各种心律失常、冠心病、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导致心悸不适,需行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电生理等检查助诊。治疗方面以对症、对因为主,但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导致心律失常,且易致心功能不全。在积极查找心律失常病原的基础上,选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迷走神经抑制药物或碱化剂。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或抗心律失常药物。I类药阻断快速钠通道,如奎尼丁、普罗帕酮;II类药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III类药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如胺碘酮;IV类药阻断慢钙通道,如维拉帕米。药物治疗原则:①先单独用药,然后联合用药。②以最小剂量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③先考虑降低危险性,再考虑缓解症状。④充分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具体治疗
1.房性早搏:偶发房早无症状者,不需服药。频发房早或有不适症状者,可选用倍他乐克,异搏定,心律平或胺碘酮。
2.室性早搏:偶发无症状者,随访观察暂不治疗。频发者(每小时30次左右),联律出现或呈多源性,不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药物治疗。首先选用慢心律或心律平,胺碘酮(可达隆),如是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肌梗塞引起,属”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应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反射,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用刺激咽喉诱发恶心或压迫眼球(青光眼禁用)的方法。静脉推注西地兰,异搏定,心律平针剂通常均有效,如无效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4.预激综合征:有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心律平或胺碘酮治疗,如反复发作应用射频电极放电消融治疗,放电时间一般应少于60秒,电功率不超过40瓦,防止发生并发症。
5.心房颤动:先用药物治疗,对非阵发性的,可用奎尼丁或达舒平,但前者易致心律失常,后者有口干,排尿不畅等不良反应,已不多用。阵发性永颤可静注西地兰(预激引起禁用),同时治疗原发病,如甲亢,冠心病,心肌炎等。同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击除颤,从小剂量开始,一般150瓦秒(焦尔),如未秦效,递加50瓦秒,直至转复窦性心律,但最大能量不宜超过350瓦秒。
6.心房扑动:用洋地黄类药物或胺碘酮纠正,如无效,可同步直流电复律,通常30-50瓦秒即可纠正,后口服奎尼丁或胺碘酮维持数日。
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注利多卡因75-100毫克,如无效,每5分钟增加50毫克静注,但不宜超过300毫克。如仍无效,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剂量200瓦秒,如无效,以50瓦秒递增复律,但不宜超过400瓦秒。
8.病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II度或II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心率少于45次/分,有心脑缺血症状,出现错厥,黑朦现象,应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
9.心室颤动:立即进行人工心肮复苏,扣击,按压,人工呼吸,力争尽早恢复心脏泵血和呼吸功能。如有条件,立即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一般200瓦秒。
四、辩证施护
1、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2、饮食护理
(1)注意饮食调养,低脂低盐饮食。虚者可进食大枣、莲子、百合、龙眼肉、山药、猪心、甲鱼等补益气血之品。气阴不足者,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频服,以补养气阴。阳气虚者,用红参、三七泡水代茶频服,忌食生冷。阴血亏虚者,忌食辛辣。痰瘀内停,忌食肥甘。尤其对水气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3、情志护理
(1)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4、临证(症)施护
(1)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2)心血瘀阻,心阳虚弱,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3)心悸时,遵医嘱给予针刺。
(4)水气凌心伴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五、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2、起居有常,避免过劳。注意增进体质的保健锻炼,要适量、适度。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
4、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5、控制食盐摄人量,少饮浓茶、咖啡。
6、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7、使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六、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次/分,DCG示<30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2.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自身症状积分及DCG的结果评价。
3.生活质量评价:基于病人结局报告的PRO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SF一36健康简表)评分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