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自汉代以来,除《黄帝内经》以外的必读著作,他系统的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的指导者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喻为“启万世之法门,诚医门之圣圣书”。洪老师常教育我们要读经典,学经典。
关于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总结。如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为提纲,又细分为太阳经证、腑证,又因感受外邪不同,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以及在主证之外又有兼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等。以及疾病的转归和发展,如太阳病为外感疾病的初期;阳明病为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俱虚;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肝失调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学好六经辨证,是学好及运用伤寒的必要基础。
关于桂枝汤的运用: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为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合营,二者相配,一散一收,一开一合,于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于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生姜辛散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而和营。少少五味药,散中有敛,配伍得当,就使得阴阳可和,营卫自调,所以桂枝汤常用于一切营卫失调之病症,如自汗、感冒、咳嗽等。
关于小柴胡汤运用: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阳病之主方。主要用治伤寒邪入少阳,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本方由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应用本方加味治疗一例定时腹痛症,收到较好的效果,滋报道如下。
高×,男,52岁,农民。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腹痛,以左下腹为甚,时痛时止,以后慢慢变为每天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定时左下腹疼痛,5-10分钟不治自行消失,痛止如常人。平时食欲差,偶有脘腹胀满,时有口苦、咽干。曾在当地县医院钡餐透视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曾用胃炎颗粒,奥美拉唑,斯达舒,庆大霉素片,香砂养胃丸及中药等治疗不效,后又输液治疗2周效也不显。后遇笔者回家探亲,故求治于余。刻诊:症状如上,诊见上腹微胀,稍有压痛,舌苔厚腻,脉弦。此为少阳枢机不利之腹痛,多因肝气不舒,上逆犯胃,气滞血瘀。治宜和解少阳,舒肝解郁,和胃降逆,理气止痛,方用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8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台参15克,白芍30克,山萸肉15克,郁金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桂枝10克,杏仁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合兑一起分三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温服。7剂。二诊:药后患者述,食欲好转,口苦、咽干已愈,脘腹胀满已消,上午腹已不痛,下午左下腹微痛2-3分钟即消失。病已愈大半,再服7剂。三诊:药后已无不适,舌苔薄白,脉和缓。嘱上方去三棱、莪术,再服5剂以防复发。一年后随访,患者述愈后痛再没有复发,现已健壮如常人。
作为一名中医人,从最开始接触中医就已经明白此重要性,但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没有临床经验,只觉得条文里的文字很多都看不懂,理不清,如同一团乱麻,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要把书本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才懂得其中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