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老熟读中医经典,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与诊疗特长。对辨证论治,调理脾胃,固护正气,存津液提出的独特的见解。
“作为医者,先立德再立功,《大医精诚》为习医者必读之书,要以医术治病救人,用医德温暖患者”。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恶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医乃仁术,既学此业,必先正其心、端其品、怀其人、无贪欲”。
《内经》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内经》,因此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宗。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它系统总结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剂预后吗,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思想,奠定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果说《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那么《金匮要略》则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外、妇、儿等多科内容,涉及病症60余种,同时又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其所载的方剂262首 ,治疗范围非常广,包括解表剂、催吐剂、泻下剂、和解剂、表里双解剂、温里回阳剂、清热泻火剂、消痰化积剂、补益剂、安神剂、固涩剂、理气剂、理血剂、去湿剂、润燥剂、祛痰剂、疮痈剂等。而《温病条辨》在解释温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博才众家之长,应用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重点强调清热与育阴的治法。中医经典各有所长,既有关于病因病机的论述,又有关于辨病辨证的原则,还有治法及拟方,只有掌握了中医经典,才能更好的服务临床。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核心,若用方证对应来指导临床,颇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之效用。不可机械死板的“方证对应”,倘能在方证对应时辅以其他辨证方法,则更容易掌握病机,大幅度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亦可“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充分体现了辨证法的思想。《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体内正气充足,则外邪不会侵袭人体。《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定不足。然固护正气的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医宗必读》云:“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表明脾胃是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产生的基础,人之寿夭以及疾病能否痊愈关键在脾胃。因此,临床上要通过调脾胃来扶正气,正气足则大胆攻邪,如此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临床诊病,无论伤寒亦或温病,固护津液均为第一要务。津液不但能生血,而又能化生精和髓,故前人留下名句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人到老年不仅脏腑功能虚损,气血津液等物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以津液减少的临床表现最为明显。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老年人疾患时,一定要时时刻刻主要保存津液,首先选方宜轻,不宜过于峻猛;其次用药上忌大寒大热之品,中病即止。
《伤寒论》第 97 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此既为少阳病的病因病机,也可理解为虚人感冒的病因病机。虚人感冒,不可再发汗,以免耗散虚人的正气,而犯“虚虚”之诫,亦不可单纯补益,而犯“扶正助邪”之忌,因此仲景提出以小柴胡汤和解之。而藿香正气散为夏月常用方剂,对伤湿感寒,脾胃失和者最为适宜。现代人流动性很强,我们到一个新地方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食欲不佳等不良反应,此时可参照岚瘴症而使用本方治之。
现代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激烈,中青年人作息不规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又多肥甘后腻,久之则胃中积热,脾胃伏后、火,多生口疮,清胃散最宜治疗此病。清胃散可清胃凉血,其专治胃火上攻、血热郁火所致的口腔疾患,《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表明风邪外袭,先犯头部,使头部经气不利而发为头痛,且因所犯经络不同而头痛部位不一样,如偏头痛、前额痛、巅顶痛等等。本方集诸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并少佐苦寒沉降,则巅顶风邪可望驱散,而又无过分升散之虞。临证时酌情使用引经药。
小青龙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小青龙汤最大的妙处是干姜与五味子同用,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发散而不伤正,敛肺又不留邪,令开中有合,如神龙之变化不测,故名小青龙汤。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且应视病人人体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老年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不足以吸收、运化水液,则津液的生成和代谢障碍;因消化力不强,食多则胃饱满,易生积滞,积久化热,则会耗津伤阴。同时,老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也越来越容易步入养生的误区,例如未经医生指导,随意服用保健品等,也容易伤津液。因此,临床上治疗老年人便秘时,若单用泻法则更伤津液而燥屎不行,此时当清热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
桑菊饮和银翘散虽同属卫气同病方,但银翘散解表力量较强,治疗邪在卫分效果明显;桑菊饮解表明显不足,但其清宣肺热,宣肺理气更为明显,治疗气分效果较好。临床上,风温初感,若表证明显则选用银翘散,若肺系出现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我多选用桑菊饮进行加减,常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