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收起
oprate_icon_09.png
对中医“风”的
发布时间:2021-12-03 18:17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风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颇多,所涉范围颇广。风本是整个自然界中最常见、最引起直观感受的存在,这就使得中国古人在将“风”的概念引入中医学的同时,赋予了丰富且重要的内涵。

一、风在《内经》中的含义:

(一)六气之一,属正常的自然界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风与寒、暑、燥、湿一样,是当时古人对自然界现象的一种认识。

(二)风邪,六淫之一,指代病因。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素问·玉机真藏论》:“风者,百病之长也。”《灵枢·论勇》:“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三)病机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以风为肢体痉挛、抽搐等表现的病机所言。

(四)病证概念,有以单字命名,或与他字组合论一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面肿曰风”,属于一种面目浮肿的病证;又如《素问·水热穴论》“风水”,为风邪所致水肿一类的病证。《素问·风论》“首风”,因风邪袭首所致病证。

二、风邪的分类

风邪可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外风多由肌表经络而入,内风系脏腑气机失和所生。

(一)外风

 风为春季主气。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于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二)内风 

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共分为四类:(1)肝阳化风——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3)阴虚动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手足蠕动,眩晕耳鸣。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  

三、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所以传统医学将各种具有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都归入“风”的范畴。

(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上浮外越的特点,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病态。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易袭阳位,意思是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另风为阳邪,其性善升,而头为诸阳之会,因此头面部的病证多与风邪有关。如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属于感受了风邪。

(二)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游走性肌肉、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风湿性关节炎等。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中风”的卒然昏倒而不省人事;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的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等,所谓“无风不作痒”,“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遇热则瘙痒”皆说明风邪侵犯皮肤或经络可以致痒;还有邪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歪斜,即俗称的“面瘫”。

(三)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如破伤风出现的抽搐、痉挛、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的表现。换言之风性主动,其动的形式,既有往来动摇之意,又有刚劲强直之意,二者皆为风性主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