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痿独取阳明”是《内经》中治疗痿病的治法之一。其中“阳明”的含意有二:其一是指胃,实即统指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二是指十二经脉中的阳明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如经云“阳明常多气多血”。而“痿”即痿证,亦称“痿躄”,是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的病证,多见于下肢痿弱不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运行也。”引起痿证的原因有过度悲哀、过思房劳、以水为事等,其病机主要有热盛津伤,或湿热蕴结,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所谓痿者,萎也,水枯则萎,水湿过多亦萎。除此之外,“独”者,含有着重之意。张景岳在《类经》注释《痿论》条文“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一节时认为:“上文之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将《内经》的原意作了很好的阐发。“取”者,寓含“补”意。明·孙一奎指出“取字,有教人补之之意,非所谓攻取也”,因此,治痿独取阳明者,着重补益脾胃是也。
《内经》有“五脏使人痿”之说。邹滋九云:“痿证之旨,不外肝肾肺胃之病”,而“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证作矣”。明确地指出了痿证的形成与五脏,特别是与阳明的关系甚为密切。
痿证病变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皮毛、肌肉、筋骨、经脉等部,即人之五体。其中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有“华盖”之称,朝百脉而灌溉诸经。然肺之津气,需后天水谷精微之濡养,方能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正如孙一奎所云:若“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虚则不能宣通脏腑,节制经络;必胃厚则脾充,脾充则能布散津液,使脏腑各有所禀受,四肢健运,如是则何有于叶焦,何有于痿躄也”。
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筋附于骨节而主收缩弛张,使骨节运动自如。肝散其精以养筋,筋得濡养,乃能运动有力,耐受疲劳。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可见筋之弛缩运动,须得后天水谷之气的供养。
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作强者,就是动作轻劲有力。当肾气旺盛,精盈髓足,骨骼得以充养,则筋骨强劲,动作轻健有力。然精髓又须赖后夭水谷之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盈。若“脾胃虚弱,……令之骨髓空虚,足不能履也”(《脾胃论》)。
“心主身之血脉”。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以及皮肤、肌肉的感觉都须赖血的供养才能进行。如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便会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手足不温,甚至痿废不用。然“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由此可见,血液对四肢皮肤的濡养也赖脾胃水谷精气的化生充养才能进行。
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与胃相表里。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从经络方面来看,《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可知痿证的病变与经络关系亦很密切,而阳明经内联胃腑,为十二经之“长”。所以治疗痪证针灸取穴,多以阳明经脉为主,其理亦在此。
再从一些肌肉疾病的治疗来看,如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由间传递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属于痿证的范畴。近年来研究发现,多数病人有胸腺异常改变,认为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而益气健牌,补益后天这一类药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增加肌力的作用,是抗御疾病,改善体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采用补益后天为主的方药,治疗重证肌无力这一类病证,多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可见,“治痿独取阳明”,实际上是强调阳明胃经在治疗痿病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人体气血津液的化源与转输除肺胃外,同其他脏腑也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故临证不能只考虑“独取阳明”,要依据病情临证之时,皆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