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有“燥湿化痰、止咳”的作用,它的药性是偏温燥的,所以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痰证和寒痰证;另外半夏入脾经,“脾为生痰之源”,临床应用半夏之后,一方面能够使湿痰、寒痰的痰量减少,另一方面,对已经生成并停驻在肺窍的痰,又有祛痰效果;
一、湿痰:多由于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由于半夏药性具有明显的温燥特点,所以半夏主要用于湿痰咳嗽,可作为治疗湿痰咳嗽的首选药物,最著名的方子当属二陈汤,选用半夏和陈皮配伍,两者均能燥湿化痰,但痰积聚后容易阻滞气机,所以常配伍行气之药,半夏无行气作用,陈皮在在燥湿化痰的同时,可以弥补半夏不能行气的不足,而湿痰证多与脾湿有关,加上茯苓健脾祛湿。
二、寒痰:除了湿痰证,半夏还可以用于寒痰证,因为湿痰本身就是偏寒的,湿为阴邪,所以湿痰证一般是寒证,只不过和湿痰相比,寒痰的寒象要重一点,所以半夏也适合寒痰证的治疗,就是注意一下配伍,如果是表寒,可以配伍解表散寒的麻黄、紫苏等,如果是里寒,可以配伍温里散寒的干姜、肉桂等。
三、燥痰:痰少而黏,干咳,甚至痰中带血,而半夏偏温燥,所以治疗燥痰,要慎用半夏,可以选用天花粉和贝母,因为两者都是良性的,可以润燥止咳。
四、热痰:用温燥的半夏去治疗热痰,理论上并不可行,有的教材认为半夏治疗热痰当慎用,有的教材则认为热痰有偏燥或偏湿的,如果偏湿(痰量多,容易咳出来),仍然可以用半夏来燥湿化痰,如果偏燥(痰少而黏,口干舌燥),就不能用温燥的半夏;有医者则认为,温燥的药,可以用其他的良药来对抗、反佐,例如天花粉、黄芩,能清肺热,跟化痰的药一起则有助于化热痰。
半夏不仅能燥湿化痰,还能化痰消痞,因为痰浊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从而导致痞满或痞闷,半夏本身不是行气药,但是半夏可以消除痰湿,使气机顺畅,从而使痞满或痞闷得到解除。
半夏还能化痰散结,这里“散结”散的是痰结,例如临床上的“梅核气”,中医认为这是一种痰气互结,半夏能够化痰散结,因此可以用于痰气互结的治疗,类似的还有瘰疬、瘿瘤,可以配合类似消痰散结的药物,如昆布、海藻、浙贝等治疗。
结合半夏的燥湿化痰的功效,半夏对“痰饮所致呕吐或胃寒导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为适宜,最有名的配伍就是搭配生姜,生姜可以解半夏毒性,两者配伍,止呕的功效加强,孙思邈把生姜和半夏称为“止呕圣药”,两者组合就是有名的“小半夏汤”。鉴于半夏降逆止呕的功效,临床上只要治疗呕吐,都可以使用半夏配伍使用:如果是胃寒呕吐,可以配伍干姜、丁香、高良姜等;如果是胃热呕吐,可以配伍芦根、竹茹、黄连等;如果是湿邪阻滞呕吐,可以配伍藿香、豆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