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泻中上焦实火,因胃火上壅而致的咽痛、牙痛、口腔溃疡、扁桃体肿痛、膈间闷热、大便干结、肺热咳嗽等症,可用本品清热泻火,常与生地黄、玄参、连翘、黄连、生大黄等同用。兼有外感表证的,可加荆芥、薄荷;咳嗽较重的,可加桔梗、瓜蒌、杏仁、枇杷叶等。
黄芩还能清热燥湿,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湿热病证。例如:湿温、黄疸、痢疾、热淋等。治疗痢疾时,常用黄芩和白芍配伍,黄芩味苦,白芍味酸,酸苦涌泄为阴,痢疾时需要让湿热浊气尽快涌泄出去,用黄芩和白芍不仅能起到酸苦涌泄为阴的作用,白芍为酸性,酸性收敛,把好的东西收住,配合黄芩清热燥湿,把湿热的病因清除。对中焦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疸(阳黄),也常用本品与黄柏、栀子、茵陈、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同用。
黄芩善于泻火解毒,心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最高,阳气最多,容易积累邪热,火性炎上,内火常往心肺走,所以最容易生热,黄芩入心肺,能清热。黄芩既能清热泻火,也能清热解毒;作为清热泻火药,黄芩归心肺经,尤其擅长清肺热,对于肺热咳嗽,用黄芩一味药就是清金散。但是要注意,肺里有实热才能用它来清,如果是肺受外感之邪,应该通过解表的方式,打开毛孔腠理,通过出汗的方式把热往外宣散。
黄芩清少阳邪热,病邪居于少阳而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恶心欲呕等症,可以黄芩配柴胡、半夏、生姜、甘草、党参等(如小柴胡汤)。
黄芩止血,准确的说应该是凉血止血,因为黄芩可以清热,所以黄芩主要用于热邪侵扰,迫血妄行的出血,例如肺热导致的咳血。黄芩的安胎作用也是一样,主要针对热邪壅盛导致的胎动不安,而肝肾亏虚,不能充养胎元的情况,是不能用黄芩的。常用的组合就是黄芩合白术安胎。妇女妊娠,因胎热不安而出现恶心呕吐、心中烦热、口中吐水、腹部不适、饥不欲食等症,可以黄芩配竹茹、橘皮、生姜、黄连、紫苏梗、茯苓等。因为黄芩以走上焦为主,不会去下焦伤胎,比较平和,配合白术健脾、安胎,治疗胎热造成的胎动不安效果很好,
黄芩酒炒偏用于泻肺火,治上焦湿热;黄芩炭可用于各种热性出血。
据现代研究报道,黄芩有退热及利尿作用,可降低血压,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埃希菌、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皆有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量一般为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