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薏米赤小豆鲫鱼汤源自闽南水乡"以食祛湿"的养生智慧,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首提"湿邪为患"理论,而《食疗本草》记载"鲫鱼主胃弱不下食,赤豆利小便"。至宋代,《太平圣惠方》明确将薏苡仁、赤小豆配伍用于"脚气水肿",明代《本草纲目》更详述三者合煮"治湿痹,利肠胃"。
孟诜《食疗本草》首创鲫鱼配伍法:"赤豆煮鲫鱼,主脚气及大腹水肿"。《太平圣惠方》收录"赤小豆汤"治疗水肿(含薏苡仁、赤小豆、鲫鱼三味),官方医局推广"夏月祛湿方",成为江南地区梅雨季时令膳食。此汤尤宜梅雨时节食用,恰应"春夏养阳,长夏祛湿"的中医养生法则,堪称"湿季养生第一汤"。
材料:鲜活鲫鱼1条(约400克),薏米30克(生薏米与炒薏米各半),赤小豆30克(非红豆),茯苓15克,陈皮5克,生姜3片,葱白2根。
做法:鲫鱼煎至两面微黄,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时;薏米干炒至微香,与赤小豆、茯苓、陈皮装入纱袋;所有材料入砂锅,加沸水1.5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去药袋,加盐调味,饮汤食鱼肉。
适用人群:
1.痰湿体质者:症见舌苔厚腻、身体困重、面部多油、大便粘滞。
2.水肿肥胖者:下肢浮肿、虚胖松软、喝水都长肉。
3.湿疹皮炎者:皮肤反复起疹、渗出,夏季加重。
4.产后虚胖者:帮助消除孕期水钠潴留。
注意事项:
1. 阴虚津亏者(口干舌燥、便秘)慎用;
2. 阳虚水泛者(畏寒肢冷、水肿按之凹陷)慎用;
3. 孕妇去薏米,改用山药;
4. 肾功能不全者限饮汤量;
5. 忌与蜂蜜同食,痛风发作期去赤小豆。
医生建议:此汤为祛湿基础方,但需连服3-5日方显效,急性肾炎等疾病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药师点评

副主任药师 林汉钦
薏米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胃、肺经。生用利湿清热,炒用健脾止泻,现代研究显示其含薏苡仁酯,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需配伍使用)。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解毒,《药性论》载其"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与红豆相比更长于祛湿。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茯苓含多糖类,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辅助抗肿瘤等作用;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作用,可用于调理脾胃气滞,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化解湿浊困脾或痰湿壅肺,或用于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等。鲫鱼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富含优质蛋白(17.1g/100g)和硒元素,与药材同煮可增强利水不伤正之效。
此汤蕴含"通补结合"的中医精髓,将“祛湿、健脾、补益”三者结合,符合中医“湿季养脾”的理念,且食材平和,有健脾祛湿、利水消肿、滋补营养等功效,适用于现代人空调病、久坐导致的湿浊内蕴,尤其适合潮湿季节(如梅雨、长夏)或湿气重的人群调理体质。故被誉为闽南健脾祛湿、养生保健的首选汤方。
来 源 | 药学部
编 辑 | 苏 宇
校 对 | 何 丹
审 核 | 陈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