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您是否曾感到莫名的焦虑、心神不宁,或是在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否有时会情绪低落,控制不住地想哭泣,甚至伴有心悸、健忘?如果您有这些困扰,那么今天介绍的这碗源自千年古方的“甘麦大枣粥”,或许能为您带来一份特别的安宁与滋养。甘麦大枣粥的核心配方,脱胎于中医千古名方——“甘麦大枣汤”。此方最早记载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原文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这里的“脏躁”,是中医的一个特有病症名,主要指心血亏虚、五脏失养所致的精神情志异常。患者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悲伤、想哭,情绪起伏如同被鬼神影响,同时频繁打哈欠、伸懒腰。张仲景以无比的智慧与慈悯,仅用甘草、小麦、大枣这三味寻常之物,组成了这个看似简单却效力非凡的方剂。历经近两千年的临床实践,此方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妇人“脏躁症”(更年期综合征),凡是符合其病机核心的现代人,无论男女,皆可从中受益。后世医家将其从汤剂灵活运用于药膳粥品之中,使其更易于日常服用,成为食疗养生的典范。甘麦大枣粥不仅仅是一碗粥,更是一剂充满智慧的药膳,它味道甘甜,性情平和,如同一位温和的长者,轻轻抚平我们紧绷的神经,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
甘麦大枣粥

一、材料
小麦50g、大枣30g、甘草15g、粳米150 g。
二、做法
把准备好的小麦、大枣、甘草,加上你平时煮粥分量的 大米或粳米,一起放进锅里。加入足量的 清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成小火,慢慢熬煮。一直煮到米粒开花,粥汤变得粘稠软糯,闻到浓浓的枣香味儿即可。
三、适用人群
1.情绪困扰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精神压力大,容易紧张、情绪波动、想哭的人。
2.睡眠障碍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浅,尤其因思虑过度所致失眠者。
3.围绝经期女性:即更年期女性,常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与中医“脏躁”证候高度吻合。
4.考前学生与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耗伤心血,导致心悸、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者。
5.体质瘦弱、津液不足者:常有莫名身体颤动、感觉异常(如蚁行感),或容易出虚汗者。
四、使用注意事项
1.辨证使用:本方适用于“虚证”,即因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情志问题。若因痰火、湿热等“实证”引起的烦躁、失眠(如表现为舌苔黄厚腻、口气重、大便秘结等),则不适宜单独使用。
2.注意血糖:由于甘草和大枣均含有糖分,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酌情使用。
3.警惕水肿: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或容易水肿的人群,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建议每周食用2-3次,不必每日连续。
4.痰湿体质慎用:若平素痰多、胸闷、舌苔厚腻,属痰湿内盛者,甘味滋腻可能助湿生痰,不宜多用。
5.品质选择:建议使用浮小麦(干瘪轻浮、能浮于水的小麦)效果更佳,因其敛汗除烦的作用优于普通小麦。若没有,普通小麦亦可。
医生建议:患者在食用前咨询专业意见,结合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避免盲目进补。
药师点评
林汉钦 副主任中药师
这碗粥的奥妙,全在于甘草、小麦、大枣这三味食材的精准配伍,它们如同一个默契的团队,共同奏响了一曲安神定志的和谐乐章。方中小麦为君药,有养心液,安神魂之作用;其味甘性凉,主入心经。中医认为“心藏神”,心之阴血充足,则心神得以安宁。小麦善于滋养心肝之阴液,敛汗除烦,如同为干涸的心田浇灌清凉的泉水,是方中当之无愧的君药,直接针对“心神失养”的核心病机。甘草为臣药,有补脾胃,和中气之作用;其味甘性平,被誉为“国老”,能调和诸药,补脾益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甘草通过强健脾胃,促进气血的化生,从而间接滋养心神。同时,其甘缓之性可以缓解急迫、紧张的情绪状态,与小麦协同,共奏缓急安神之效。大枣为佐使药,有补气血,和营卫之功效;其味甘性温,是众所周知的补气养血佳品。它色赤入心,能补心血;肉黄入脾,能益脾气。大枣的加入,增强了全方补益心脾、滋养气血的力量,使得心神得以在充足的气血濡养下安定下来。上述三药合用,甘润平补,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将这三味与大米或粳米同煮为粥,共凑益气安神,疏肝解郁之作用。米粥本身就有很好的养胃气、生津液的作用,使得全方药力更加温和持久,易于吸收。
甘麦大枣粥,将深邃的医理融入日常饮食,它告诉我们,养生有时无需珍稀补品,寻常食物中亦蕴含着安顿身心的巨大能量。在纷繁忙碌的日子里,不妨为自己或家人慢煮一锅甘麦大枣粥,让这份穿越千年的甘润与平和,滋养我们的身心,找回内在的宁静与力量。
来 源 | 药学部
编 辑 | 苏 宇
校 对 | 何 丹
审 核 | 陈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