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收起
oprate_icon_09.png
传统“三消”理论之外的现代消渴辨治观
发布时间:2021-07-12 09:11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并逐渐出现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全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

糖尿病,在中医学当中,属于“消渴”范畴,洪老认为,近现代很多医家以及现代教科书比如《中医内科学》,均认为消渴是常见症状之一是口渴喜饮,因此认为消渴病是“阴虚燥热”所致,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糖尿病初诊的患者具备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仅占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初诊患者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症状或因其他疾病前来就诊时才诊断为糖尿病的,如若仍遵循以往的“阴虚燥热”病机以及“三消”辨治理论进行论治,临床症状常常得不到缓解,疗效欠佳。那么,消渴病早期出现的口干喜饮、多尿、多食易饥等症状,是津液损伤的表现,包括化源不足和消耗增多,早期的津液损伤尚未达到阴液亏虚的程度,一旦出现阴液亏虚,不能濡养全身的时候,便出现身体消瘦等症状。

洪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新发的消渴病患者更多见的证型,比如脾虚、痰湿、瘀血、湿热、气分热盛等,中后期还常见膀胱气化不利、肾阳亏虚等情况,因此,洪老在临床上常常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现代常见的消渴证型及方药。

一、从脾论治

从人体解剖学上说,现代医学的胰腺和中医学的“脾”相似,古代医籍中有关脾的描述,如《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等,所述脾的位置、形状、大小、质量、色泽等,均与胰腺相近。脾,能够运化水谷精微,,与胰岛素的代谢作用相似,因此,胰岛素可理解为“脾气”的功能之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此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可见脾虚是发生消瘅的重要病因,此为先天之因。然后天之因,如恶劣的环境因素、不良的西方化生活方式、日益严重的精神心理负担等,必然损伤脾胃。总而言之,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不畅,损伤脾胃,脾胃气虚,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敷布,“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发为消渴。张锡钝曾经说过“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也。”,说明脾气亏虚是消渴病病因病机的核心环节。而且临床上,常常会看见糖尿病患者以肥胖、乏力嗜卧、动则汗出、气短懒言、腹泻便溏、舌体胖大有齿痕等一派脾气亏虚,脾失健运的症状及体征。《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综上所述,中医“脾”与糖尿病发病机制关系密切,说明脾气亏虚是糖尿病病因病机的核心机制。治脾成为治疗消渴病的最重要手段。四君子汤是健运脾胃的基本方剂。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二、从痰瘀论治

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者颇多,肥胖的形成,与其痰湿体质,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喜食膏粱厚味、久坐懒动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伤及脾胃而致脾失运化,高糖高脂滞留而化为痰浊,故朱丹溪曰“肥美人多痰湿”,陈修园亦有“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痰湿颇多”等说。而且,“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浊或内停留脏腑,或外阻滞筋骨皮肉,形成消渴及其变症。同时,糖尿病代谢紊乱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如高学糖、高血脂等,从中医学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是痰浊。痰浊内蕴,以致消渴,消渴演变,滋生痰浊,并最终促使病情加重和并发症发生。

唐容川曾提出“瘀血致渴”论,他认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反之,糖尿病也容易引起血瘀证。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必然导致高凝、高黏状态,易致血栓及血液循环障碍,形成血瘀,比如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粘稠度增高,常伴有皮肤甲错、肢端麻木疼痛、口唇紫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等症状体征。

痰能致瘀,瘀亦能致痰,痰结则血瘀,血瘀则痰凝,正如古籍所言“肥人多痰”、“久病多瘀”,“痰滞而血不行……相因而为病”,等等,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各种病变,综上所述,痰瘀互结,既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又是其主要病机之一,同时也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方选桃红二陈汤为基础方,桃仁红花,经典活血祛瘀之药对,二陈汤,以半夏陈皮为主药,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芳香醒脾,气顺则痰消,半夏陈皮二药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使湿祛痰消,治其生痰之源,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煎时加生姜降逆止呕,又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使散中有收。方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活血祛瘀,为祛痰活血的通用方剂。如若痰热明显,则可酌加鱼腥草30g、薏苡仁30g、竹茹10g等。

三、从肺胃实热或肠道湿热论治

体质壮实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都有不同程度满面油腻,口干口苦口腻,口气臭秽,怕热多汗,汗出黏臭,心中烦热或心下灼热,或反酸嗳气,大便粘腻臭秽或者常腹泻,舌红苔黄厚腻,脉数等肺胃实热、燥热伤津征象,《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提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为基础方。方中葛根除阳明内热,生津润燥为功用,历代医家常用其治疗消渴病。黄芩、黄连均为清热燥湿之品,为清肺胃实热的要药,能解血中糖毒,其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被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推崇为治消渴病的圣药,甘草和中调味。从葛根芩连汤组方结构来看,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正好符合糖尿病肺胃实热、燥热伤津的病机。葛根芩连汤用于治疗肺胃实热或肠道湿热型的糖尿病患者,葛根剂量宜大,常用30~60g,黄连也宜用大量,用量多在10~15g,然黄连苦寒,易损伤脾胃,耗伤津液,配之以葛根,则可以制约黄连之燥性,黄芩苦寒,也宜适当增加用量,如15~20g,与黄连具有协同作用。大便黏腻臭秽,可酌加大黄6~10g,薏苡仁30g等。

四、从阳明热盛论治

临床上常常可看见一部分糖尿病病人,血糖很高,形体消瘦,皮肤白净而少光泽,伴见大烦渴,多饮,怕热喜冷,初期见大汗出,口舌干燥,甚至烦躁,乏力,大便干结如栗,唇舌偏红,舌面干燥,脉洪大而数或细数,证候属于里热炽盛,伤津耗气。里热炽盛,热邪内盛,耗伤气阴,则烦渴引饮,热盛,则迫津外出,故见多汗,热盛伤气,则疲乏无力,津伤无以滋润,则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热邪扰乱心神,所以烦躁不安;舌质红是里热的征象,舌面干燥是津液损伤的征象;脉象洪大而数是里热炽盛的征象,脉细数则津气已经明显损伤了。

《金匮要略》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如“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故现代临床上,白虎加人参汤常用于治疗消渴。白虎加人参汤乃《伤寒论》重要方剂,功擅清阳明热,益气生津。方中生石膏性大寒,味甘辛,性寒可以清热,寒甘生津,辛散透发,在清热兼使热邪向外透散,所以生石膏是治疗里热炽盛的主药;知母性寒味苦,质润多汁,与生石膏配伍,可以增强清热的作用;张锡纯用生山药代替粳米,山药甘平,和生石膏、知母的寒性配伍,可以甘寒生津,防止热盛伤津,还可益气养胃,防止生石膏、知母的寒凉伤胃气,原方用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可以大补元气,生津,人参价贵,现常用党参替代,党参甘平,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从全方来看,清热为主,兼以益气生津。口干渴甚、大便干结者,可酌加生地10~20g,玄参15g,麦冬30g;口臭、牙龈肿痛、口腔溃烂者,可酌加黄连6~10g。

五、从膀胱气化不利论治

仍有部分糖尿病病人,渴感严重,但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喝水即吐,或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小便量少,或浮肿,大便水泻,或大便不成形,舌胖大、质嫩、边齿痕,苔白厚腻或水滑苔。这类病人常见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如糖尿病胃轻瘫,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或神经源性膀胱,肥胖型糖尿病伴有脂肪肝、痛风者。《伤寒论》太阳病篇及《金匮要略》消渴病篇均有记载“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的论述。张仲景常用五苓散于治疗膀胱气化不利,水停下焦之证,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为臣,以其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白术、茯苓相须而用,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若腹胀,不思饮食,口苦口腻,呕吐恶心,舌苔白腻,可酌加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5g。

六、从肾阳亏虚论治

病程较长或者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或者糖尿病中后期出现并发症,常出现消瘦憔悴,易疲劳,面色偏黑或面红如妆,皮肤干燥松弛或有浮肿貌,缺乏光泽,腰膝酸软无力,下半身发冷麻木,或有浮肿,或小便量少,排尿无力或尿失禁,或夜尿增多,尿色清长,或性功能障碍出现阳痿等,舌嫩胖大满口,或嫩红,或黯淡,或无苔,脉象沉细弱无力。属于肾阳亏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提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是温补肾阳代表方剂。糖尿病日久,病入下焦,阴损及阳,导致肾阳虚损。方用地黄滋阴补肾;山萸肉、淮山药补益肝脾;茯苓、丹皮、泽泻协调肝脾;附子、桂枝温阳暖肾。上药共奏双补肾阴肾阳之效。若肾阳虚明显,可将肉桂替桂枝,增加温阳之力;小便多者,可酌加金樱子、芡实,补肾涩精;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益气;下肢浮肿者,可酌加牛膝、车前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