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收起
oprate_icon_09.png
对“夏季普通感冒”的新认识
发布时间:2021-07-02 09:16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这里的风邪,包含了风寒、风热为主的四时之邪,感冒的临床表现是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的一组症候。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一、夏季普通感冒的病因分析

洪老认为,教科书所提及的感冒,是十多年以前典型的普通感冒的发病机制。为什么说是十多年前呢,因为近十多年来,随着空调使用频率的增加,在感冒不常见的季节如夏季,也常常出现感冒发烧,俗称空调病,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以前夏季,多出现的是“中暑”,很少见感冒发烧,但人们的防暑降温的意识越来越高,且随着夏季空调的使用频率的增加,中暑发生率明显降低,反而来就诊的病人绝大多是都是空调病。

在用手执扇和风扇防暑降温的年代,感冒发烧的病人,并不会很多,多的是很多劳动人民长时间暴晒在烈日下劳作所致的中暑。为什么在空调泛滥的年代里,夏季发热病人却与日俱增?空调,在理论上是比手执扇和电风扇更好的防暑降温的工具,但为什么空调使用越广泛越日常化,反而越增加夏季发热病人的发病率呢?

所以,洪老认为,需要区分“普通感冒”和“中暑”两个概念。先说中暑,《素问·热论》“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一般在夏至以后发热病者,为病暑。病暑,即患暑病,如中暑、伤暑。因此,很多人一说到夏季发热,通通就认为是中暑。这样是不对的。

简单说,中暑,现代医学称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等,是长时间在暴晒或者闷热环境中,大量流汗,导致发热,汗液大量排泄,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早期表现为汗液多,发热明显,稍畏冷,中晚期随着体液丢失又没有及时补充,进而出现高热惊厥痉挛、循环衰竭等病症。而普通感冒,是感受风寒之邪,风寒之邪客于肌腠卫表,不能正常排泄汗液,无法自然排汗散热导致的发热性疾病。二者的区别,可以简单地在分辨病因基础上视出汗情况进行辨别。中暑也是有分别的,理论上分为阳暑、阴暑和湿暑,湿暑,比较扯淡,因为暑邪本就常夹湿气,不管是夹杂湿热还是湿浊,都可以归属到阳暑阴暑范畴。阳暑,明显就是暴晒闷热导致大量流汗的病证,阴暑呢,是在夏季乘凉饮冷导致的病证,其实,就是夏季感冒。有人会说,我就是在户外暴晒流汗后发烧的呀,可是他忽略了他流汗后,为了乘凉,很快进到空调房里,然后,过了几个小时开始出现全身酸痛,发热怕冷等症状,这就是阴暑证,或者说是夏季感冒,或者说是空调病。所以,分清是中暑还是感冒,知道了病因病机,才能更好地开展治疗。

二、夏季感冒的诊断方法

洪老认为,当夏季遇到发烧来就诊的患者,诊疗思路上,首先要问的是发病原因,上述一大段都在论述夏季发热的病因,也就是说,对于夏季发烧的病人,我们应该先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长时间暴晒或处于闷热环境中,是否暴晒闷热时大汗淋漓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盐分,是否大汗淋漓的情况下迅速多到阴凉寒冷的空调房,是否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的时候摄入大量冷饮……其次,要详细问症状,包括发热畏冷,汗出,头身疼痛,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咽痛,鼻塞流涕,咳喘,腹痛腹泻等。最后,还有询问病人的体质,病人的体质状态,有时候左右方剂的选择、药量的轻重、药味的增减,甚至会改变整个诊疗思路。所以问诊非常重要。只要抓住这些病因、主症,再结合体质因素,那么理法方药就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了。中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千万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只要问诊详尽,辨证思路清晰,再配合正确用药就会取得显著的疗效。下文我们举一些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症状进行分析鉴别。

(一)发热、畏冷

要分清是仅仅只有发热,还是发热的同时伴随畏冷,或者是一会儿发热一会儿怕冷,一般情况下,又冷又热,是太阳证,仅发热,是阳明证,冷热交替是少阳证。

洪老认为,临床上我们经常说的“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句话对外感发热疾病而言,是正确的。《中医内科学》按寒热分型把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实,两种感冒说到底是同一种发病机制,任何感冒都是因“寒”起病,也就是说,发病因素都是寒邪,要么寒多寒少,要么因体质因环境因饮食从化。

(二)汗

须询问发病前是否暴晒或闷热中大量出汗,是否汗出后迅速降温,包括迅速进入空调房或者进食冷饮,须询问发热时是否仍有汗出,出汗量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如果在暴晒闷热中大量汗出,无自行特殊降温处理,发热时仍汗出的,中暑可能性大,如果大汗出后自行降温处理,而且是快速降温的,以及长时间处于较冷环境中没及时添加衣物的,发热时无流汗,皮肤干燥温热的,空调病可能性的。

(三)全身酸痛、骨节疼痛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洪老认为,这两条条文虽然是两个不同证型的证候罗列,却也是典型的无汗和有汗感冒发烧的症状鉴别点,其中最重要的鉴别点就是询问是否全身酸痛或骨节疼痛。排汗是人体散热的机制之一,通过排汗,达到散热和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作用,这里不做赘述。早年日本汉方学者以及我国著名经方学家胡希恕就曾陈述感冒发烧时出现全身酸痛的病理机制。简单说,就是排汗的同时也会排出代谢产物。那么,夏季天气炎热,代谢旺盛,人体自然而然会打开肌腠汗孔来排汗,如果这个机制被打乱,毛孔闭合,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就会出现发热,代谢产物堆积在体表,排泄不畅,就会出现全身酸痛等症状。中暑时,汗液过分排泄,人体会觉得乏力,但是不会全身酸痛,但是空调病时,寒邪郁闭肌表,汗不得泄,且寒性收引,故见全身酸痛或骨节疼痛。

(四)口干

中暑,必口干多饮。空调病,初起邪在太阳,无口干,随着疾病进展,邪盛病进,一旦出现口干喜饮症状,说明邪入阳明。

三、夏季感冒发烧的辨证选方

洪老认为,普通感冒发烧,按照《伤寒论》六经辨证,主要归属到太阳病篇。《伤寒论》中论治的太阳病,以麻黄汤治表实证之无汗出伴全身酸痛,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之汗出畏风,以葛根汤治表实证之无汗出伴项背强几几,以大青龙汤治疗表实证之无汗出合并烦渴(实际上已经属于太阳阳明合病之病证),以上四个方证,就是普通感冒发烧的基本治疗大法,围绕太阳证之感冒病,以上述四个方为基本方、代表方,根据病邪强弱、体质偏颇以及症状差异,随证选方,见效快、疗效好。

单纯的典型表实证,发热恶寒、全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说明正邪交争于体表,寒邪郁闭于表,欲汗出而不得汗出,没有里热,用麻黄汤辛温发汗,散寒解表,病症随汗出而解。

单纯的典型表虚证,发热畏寒、恶风汗出、脉浮缓,说明正邪交争于体表,但正气不足以与寒邪抗衡,卫强营弱,故畏风汗出,亦没有里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如若出现发热恶寒、无汗、项背疼痛等症状,说明寒邪侵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筋脉失于濡养,无里热,用葛根汤解表散寒,疏散经气。

邪盛病进,郁而化热,或者患者体质强壮,寒邪从化,出现里热症状,如口干心烦等症状,说明合并阳明证,需要清解里热。须用大青龙汤解表散寒,兼清里热。

朱丹溪《丹溪心法》将本病分为风寒、风热两个证型,提出本病的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但是从症状的演变过程看,我们认为,风热证仅仅是风寒证的变症,或者合并症,比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并病。但不管是合病还是并病,都有恶寒畏冷等表证,故仍应有辛温解表的成分,比如银翘散,风热感冒初期的代表方,方中有荆芥、豆豉等辛温散寒之品。而且,从临床效果上看,使用麻黄汤、葛根汤或大青龙汤的变方,在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上,疗效明显优于银翘散。

明清医家对虚人感冒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比如参苏饮。《伤寒论》对虚人感冒,最经典的方剂就是桂枝汤,但是桂枝汤的虚,实非真正虚。临床上还经常遇到以恶寒甚,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症状特点的病人。这类病人素体阳虚,感受风寒而发病,即所谓的太少两感证。素体阳虚,本体为虚寒证,理应不发热,今反而发热,而且恶寒明显,厚衣重被亦不能缓解,表证本脉浮,然今反沉微,兼见神疲乏力,但欲寐之症候,故知是素体阳虚,感受寒邪所致。外感寒邪,以发汗而解,但阳虚正气弱,不能驱邪外出,且若辛散解表发汗,已虚之阳随汗而泄,恐有亡阳风险,所以必须解表与温阳结合运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代表方。这类感冒,有三个辨证要点,一是恶寒甚,二是神疲乏力但欲寐,三是病程多迁延不愈。

上述均为普通感冒常见的辨证思路,夏季感冒发热之空调病一样可以根据病症酌情选择应用。洪老认为,有人可能会忌惮于夏月使用麻黄这味辛温峻汗之品,但是如果掌握的疾病的病因病机,夏月使用麻黄则毫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