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收起
oprate_icon_09.png
以“虚实”为总纲辨治心悸
发布时间:2021-07-05 09:16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跳动,惊悸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主要病位在于心。《黄帝内经》就出现对于心悸的记载,如“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为后世医家对于心悸的诊治有了最基础的认识。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使得心神失养而致此病。洪老认为,心悸病可舍弃脏腑理论,单以虚实为总纲进行辨证论治。虚,指的是气虚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实,指的是痰瘀阻滞,心无所荣。虚者宜补益气血,调整阴阳为主,实者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

一、从气虚(心虚胆怯)论治

心神主持着心的精神意识活动,心神之勇敢与胆怯,与胆气刚直柔弱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济生方》所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决断失常,则遇事易惊恐不安不能自持而成惊悸;或突受惊吓,突遇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等,致心惊神摇,不能自主,并逐渐加剧,而发时时心悸。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弦。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方选安神定志丸为基础方。

二、从血虚(心脾两虚)论治

心为血之主,血为心之使,《丹溪心法》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若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伤脾损肾,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奉养于心无力,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故症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方选归脾丸为基础方。

三、从阴虚(肝肾阴亏)论治

《石室秘录》说“怔仲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故可症见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方选天王补心丸为基础方

四、从阳虚(心阳不振)论治

心之阳气能鼓舞推动血气运行,温养全身。由于心阳虚弱,缺乏锻炼,或久病失养,或年老阳虚,或阴损及阳,或阴湿伤阳,或误服寒凉伤阳,便可导致心阳虚弱,振奋无力,心失温养,而悸动,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正如刘渡舟所说“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及心之阳气,诸如治疗上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伐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悸证。”症见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

五、从瘀(血瘀阻滞)论治

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致心血瘀阻,或感受外邪,外邪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受阻,发为心悸;或年老气血日衰,痰湿痹阻脉络;或外邪内侵于心,气滞络阻等原因,使心失主血脉功能而悸动不安。姜春华所说“临床上,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心血鼓动不畅,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击脉络的病理,此时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症见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涩,或结,或代。方选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

六、从痰(痰浊阻滞)论治

饮食劳倦,嗜食肥膏厚味,煎炸炙燸等,蕴热化火生痰,或久食伤脾滋生痰浊,或肺失宣降,津凝成痰,或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气内停等,均可致痰饮内停,日久凌心射肺,致心悸不安。痰浊可郁而化热,或夹肝火,则痰热内盛,上扰心神,亦可致心悸之证。如《血证论》中说“心中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凡痰饮内生者,病多日久,虚实夹杂,不仅心病,还可涉及到肺、脾、肝、肾等脏,故证情错综复杂,辨证甚难。症见心悸不安,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方选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基础方。

综上所述,洪老认为,心悸的辨治,可以归纳为“虚实”二字为总纲,“气血阴阳痰瘀”为纲要的辨治思路,当然,六字纲要并非完全独立为患,它们之间可以共存,相互影响,比如,气虚夹杂痰瘀,或者阳虚夹痰浊,或者心阴血亏虚夹瘀,等等,临床中当仔细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