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收起
oprate_icon_09.png
从情志因素角度浅析脾胃病
发布时间:2021-07-06 09:17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压力,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中医学认为,七情是导致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异常可以影响到肝、心、脾、肺、肾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中,脾胃位居中焦,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故情志因素致各脏腑病变,最易损伤脾胃。

1 脾胃与情志相关的理论基础

1.1 生理关系
1.1.1 脾藏意意是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意是五神之一。《素问·宣明五气》云“……脾藏营,营舍意;……”《灵枢·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由此即可看出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脾藏意的理论,并且指出了脾与意的关系。

意虽根植于先天,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后天的不断充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受纳。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以营养周身;胃气降,则水谷及糟粕才得以下行。因此,脾胃功能正常则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食物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脾藏意的功能也就正常了。进而人的意识清醒,精神充沛,生机勃勃。

1.1.2 脾主思,思是思考、思虑之义,思之志为脾气所生,是脾的生理功能活动。思有两个范畴,一是认知范畴《灵枢·本神》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属思维意识活动,是为实现某种意愿而反复研究、思考,属于心主导下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二是情感范畴即情感之思,与喜、怒、忧、恐并举。

从情志因素与内脏的关系而言,思与五脏都相关,但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脾为土脏,居中央,灌四旁,为五脏之本,五脏中皆有脾气。因此,脾主思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各脏腑中,而各脏腑的情志变化也会影响到脾主思的功能。同时,脾为气机升降之枢,其升降功能推动者人体一切气机之升降,而人的情感、思虑活动亦是依靠全身气机升降来调控的。故脾居中土,主气机之枢功能正常,则可使人能正常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的生理情感活动。

1.2 病理关系
1.2.1 情志变化可致脾胃病变。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脏腑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强调形神合一,突出精神活动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如《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说明情志因素在脾胃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当人的情志出现了异常变化,如过度思虑,就会影响气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脾气运化失常,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进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等症。再如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怒则气上均可使气机紊乱,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也会导致脾胃病变。

1.2.2 脾胃病变亦可使情志异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神明必须赖以气血的奉养而精明,气血亏乏则不能滋养神明。若脾胃功能异常,则脾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就不能主持情感的内在枢转。临床上脾虚易引起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及智力下降。若素多痰湿,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则中焦失于斡旋,脾胃失于健运,痰浊停滞中焦,脾胃不能升清降浊,则痰浊蒙闭清阳,神失清灵。

2 常见情志因素致脾胃病类型

2.1心脾两虚型。此型患者多是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必然会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常表现为面色萎黄,体倦食少,心悸,健忘,不寐,盗汗,舌淡,苔白等。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代表方为归脾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队甘温之品补益脾气以生血,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复中焦运化之功,且使诸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2.2 肝气犯胃型。此型患者多为平素急躁易怒,或情志不畅而使气机郁遏,不得疏泄所致。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肝气不疏,气机不利,便会横逆犯胃,常表现为手足不温,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治宜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代表方为四逆散。方中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补养肝血,调达肝气;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2.3 肝郁脾弱型。此型患者多为平素工作压力大,或情志不畅使肝木失于调达,肝体失于柔和,进而损及脾胃所致。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肝木为病易传至脾,常表现为两胁作痛,头痛目眩,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代表方为逍遥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当归、白芍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冲则肝柔;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情志异常与脾胃病变关系密切,二者常常可以相互影响。正如李东垣所说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也。同时也启示我们以后在辨脾胃病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重视病发时首要病因,又不能忽视情志因素。并且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注意和其它脏腑的病变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养肝宁心安神,使情志正常,气机舒畅,则气血运化如常,体健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