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门诊排班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
收起
oprate_icon_09.png
心悸中医治疗
发布时间:2021-07-09 09:19
  

1  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跳、心慌、惊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常伴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心律不齐,包括惊悸和怔忡,其中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诱发,时发时止,不发作时如常人。其症较轻者,为惊悸,每因内因引起,并无外惊,终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活动时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为怔忡。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惊悸之名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惊悸心下悸心动悸等,并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记载。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心藏脉论》提出由徐致悸的认识,曰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掣,掣则惊,定心汤主之。

2  证治分类

2.1 心虚胆怯证

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由于突然惊恐,如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遇险临危,使心悸神慌不能自主,甚至因惊则心悸不已。此外,如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惊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下,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如痰热内蕴,复加郁怒,胃失和降,痰郁结,上扰心神,亦可导致心悸的发生,此即《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说的痰因火动

此型患者常表现为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舌象多正常,脉细弱。
  其代表方是安神定志丸加减,方中朱砂、龙齿重镇安神,远志、石菖蒲入心开窍,除痰定惊,同为主药;茯苓、党参健脾益气,协助主药宁心除痰。

2.2 阳气内虚证

心阳者,胸阳虚,主温煦,胸阳振奋,血脉不寒,若心阳不足则虚寒内生,寒性收敛,血脉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发为心悸。如吴澄《不居集》云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惊。《伤寒明理论悸》又云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惊悸。

此型患者常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其代表方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生龙齿、生牡蛎安神定悸。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心阳不足、寒象突出者,加黄芪、人参、附子益气温阳;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

2.3 心血不足证

《丹心心法》惊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虚 神气不守 此惊悸所启端也,思虑过度,心血暗耗,思则气结,损伤脾脏,气血化源不足,肝肾阴亏,肝不藏血,心血必少;肾精耗伤,精血不化,心血亦乏;或病后、产后体虚,失血过多等都可导致心血不足,心阴亏虚而发为本病。

此型患者常表现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其代表方是归脾汤加减,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补脾益气;以枣仁、远志、茯神宁心安神,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用木香行气舒脾,以使补气血之药补而不滞,得以流通,更能发挥其补益之功。

2.4 肝肾阴虚证

久病耗伤,或房事不节,或遗精频频,或胎产过多;或失血耗液,或过服温躁动阴之品,可导致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心血必亏,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甚则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发为心悸。

此型患者常表现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舌红少津,脉细数。

其代表方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症;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盛,惊悸怔忡,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等症。

2.5 水饮内停证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此即《伤寒明理论悸》所云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

此型患者常表现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而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淡,脉象弦滑。

其代表方是苓桂术甘汤加减,方中重用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桂枝为臣,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2.6 心血瘀阻证

一是由痹症发展而来,如《素问痹论》指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一是由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而导致瘀血阻络,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引起心悸。

此型患者常表现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其代表方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前方养血活血,理气通脉止痛,适用心悸伴阵发性心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等症;后方温通心阳,镇心安神,用于胸闷不舒,少寐多梦等症。                                       

3  预防与护理

  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尤其心虚胆怯、心火内动等引起的心悸,应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患者应尽量做到饮食有节,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因心悸病势缠绵,患者更应该坚持长期治疗。

4  体会

  心悸之证,虚证偏多,久则夹痰夹瘀夹湿,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虚证治宜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实证则祛瘀化痰除湿。 临床辨证虽分多型,但常错综复杂,故需仔细辨证。心悸一症为非特异性症状,单纯用中药治疗心悸对功能性的心悸疗效较好,对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悸亦可有效减轻症状,如配合辨病治疗则疗效更佳。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心悸,治疗上一般都应当适当予镇静安神药如熟酸枣仁、五味子、龙骨、牡蛎,并常配以养血药如阿胶、当归等,往往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