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字的甲骨文为“”,它像一把平头刀,上面是刀头,下面是刀把,象征着荆棘之形。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高亨认为:“辛”代表古代一种刑具,本指使皮肉感觉刺痛。又因劳动的刑具一般比较犀利、锋锐,所以“辛”字又指椒、姜一类食物对口腔舌头的刺激,与“辣”字有关,说明辛辣之品性情峻烈,作用刚悍。
辛味的食物广泛地存在于调味品、蔬菜、主食、肉类等食物中。四川、贵州、湖南等西部地区的人大多偏嗜辛辣食物,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西部地区的气候湿气较重,当地人以饮食之偏制约气候之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发现:经常感受伤寒的人,平时可以多吃点酸辣汤。这不正说明了中医“天人合一”和“药食同源”的观念!
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五味中之辛味能兼通四气,复兼四味。现将辛味药的作用、常用配伍、应用禁忌和笔者的一些体会阐述如下:
1 辛味药的作用
《中药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二版教材)中记载: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辛又能润。不仅如此,辛味药在方剂中还能化瘀血、化痰饮、化湿邪、通阳、通经络、降冲气、通窍、散里寒、透散、散痞结、消散积滞、消散水气、行药力、行阳、升阳、载药上行、引药归经、交通心肾、引阳气上升等作用。如半夏在半夏泻心汤中能化痰饮、化湿邪、止呕和消痞;而在半夏秫米汤汤中则主要用于调和阴阳、交通心肾;在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温胆汤中,半夏与其他滋阴益气等药物配伍,则能去半夏之燥取其辛开散结之用。又如桂枝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方中主要取其发散之功;而在桂枝加桂汤中则主要取其降冲气之功;在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方中桂枝与炙甘草合用,用于调补心阳;在桃核承气汤、当归四逆汤等方中桂枝则能活血行气、开结气。
2 辛味药的常用配伍
2.1 辛甘合用
2.1.1 辛甘发散
辛味药物大多能发散祛邪,甘味药物大多能补能缓。辛散之品虽能发汗祛邪,而其功用有易于“走散”的一面,即易于发散邪气而发挥疗效,亦易于耗散正气而影响疗效,配伍甘缓之品,使发汗之力缓和而持久,发汗解表而不伤正。如麻黄汤中用辛温发散之麻黄、桂枝佐以炙甘草之甘,既能增强发散之力,又使药力缓和而持久,以防伤正,符合《伤寒论》解表宜“取微汗”,而不宜大汗之法。桂枝汤中用桂枝之辛甘温,助生姜辛温以解肌发表,佐以炙甘草、大枣之甘,补中益脾,生发营卫,使营卫后继有援,有助于解表。
2.1.2 辛甘化阳
辛味而性温热之品,能温阳散寒;甘温的药物,有益气之用,辛温与甘温合用,则能化生阳气。桂枝甘草汤中用桂枝之辛甘温以温通心阳,配炙甘草之甘温益气,辛甘相合,以复心之阳气,成为《伤寒论》中治疗心阳虚弱的基础方。桂枝伍甘草,《伤寒论》中不但用以温补心阳,亦用以温养中焦阳气。如小建中汤治中焦阳气虚弱,阴血亦不足之虚劳里急。辛甘相合,共奏温建中焦阳气之功。但温养中焦阳气,则干姜配甘草更为常用。如甘草干姜汤以干姜之辛热,配甘草之甘温,《伤寒论》认为其作用是“以复阳气”,是治疗中焦虚寒的基础方。
2.2 苦辛合用
2.2.1 辛宣苦降
苦能降泄肺气,辛能开宣肺气。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且肺气宣降相因,肺气不宣则可致上逆,肺气不降则有碍宣发。苦辛合用,能宣能降,以司肺气宣降之职,则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伤寒杂病论》常用辛宣之麻黄,配伍苦降之杏仁。如麻黄汤治伤寒表实无汗而喘,用麻黄解表宣肺,配苦杏仁降泄肺气,一宣一降,不但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力,而且还有助于解表透邪。麻杏甘石汤治肺热喘咳,亦取麻、杏相伍以平喘。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则以麻黄发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利气,以增强轻清宣化解表之力。
2.2.2 辛开苦泄
辛味之品能通、能行、能开结,苦味之品能降能泄,且辛能升清,苦能降浊。苦辛相合,可通气开结,泄邪降逆,升清降浊,消痞除满,后世称之为辛开苦降之法。如半夏泻心汤方中以干姜之辛热,半夏之辛散开结、和胃降逆,配伍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降泄邪热,共奏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
此外,苦辛合用的配伍,洪老常用左金丸或戊己丸用于治疗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之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或肝火犯胃证和交泰丸用于治疗心火亢于上,肾阳虚于下之心肾不交证。而对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等胆郁痰扰证,洪老则常用温胆汤治疗。
2.3 辛酸开合
辛味之品能开宣肺气,酸味之品能收敛肺气。辛味与酸味相伍,能开能合,既能调肺气之开合,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力,又可防辛散太过耗伤肺气。洪老常用辛温的干姜、细辛,配伍酸收之五味子,以治寒饮犯肺之咳喘。在临床具体运用中,因干姜、细辛均具辛而温热,故一般姜辛用量宜小,若偏于肺寒饮停者,则五味子量宜小于姜辛;若久咳肺气虚者,五味子之量宜大于姜辛。对于久咳、年老体弱者,洪老常加生晒参等益气之品。若除了痰饮病,又兼见全身水肿的水气病,则慎用五味子或不用五味子。因为纵观《金匮要略》治水气病的十个方,无一运用酸味之品。痰饮病是津液留于局部,主要引起该处的气机郁阻,而水气病则是水液泛滥全身,其气机郁阻的范围必然较痰饮病广泛,且酸味之品多有收敛之性,难免有碍于气机的流通,以致间接妨碍水气的代谢。
另外,辛散酸收的配伍, 洪老常用辛甘温之桂枝与苦酸微寒之白芍配伍用于调和营卫,用苦辛微寒之柴胡与苦酸微寒之白芍配伍用于补养肝血,条达肝气。桂枝与白芍的配伍的方剂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等;柴胡与白芍的配伍的方剂有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等。
2.4 辛酸苦以安蛔
就五味的主要功用而言,辛散、酸收、苦下。但《伤寒论》中辛酸苦味并用却能温脏安蛔止痛。如乌梅丸治寒热错杂,蛔虫扰动上窜之蛔厥。方中重取乌梅(醋浸)之酸以安蛔(使蛔安静);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之辛以伏蛔(使蛔蛰伏),温热以祛脏寒;黄连、黄柏之苦以下蛔(使蛔退缩下行),寒以清热。如此配伍,使脏寒得温,上热得清,蛔虫得安,则蛔厥可愈。
3 辛味药的应用禁忌
辛味药虽能发汗、行气、活血等,但毕竟大多性情峻烈,作用刚悍,有耗气、破气之弊,故对于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热病后期气阴两虚多汗及失血、疮疡等患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4 笔者的一些体会
辛味药与其他药物配伍所形成的治法,如辛甘发散化阳法、辛宣苦降法、辛开苦泻法等,都是通过调节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达到气血通畅的目的,体现了中医通畅气血的治疗观。古代医家亦应用此理,将血气的通与寒作为划分生理与病理的分界。张仲景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此观点在战国和金元时期已广为医家所采纳。扁鹊通过针、熨、汤剂疏通“会气”,使虢太子“死”而复生。张从正善用汗、吐、下三法,其主要目的虽意在攻逐致病因素,但通过攻邪,可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现象,达到促使气血流通的治疗效果。刘完素认为:气液在人体肌腠宣行通畅,则生机正常。一旦肌腠闭塞即玄府闭塞,诸病由生。由此,刘氏提出了玄府气液说。对于玄府病变的治疗,刘氏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首选辛香之品以开通玄府,并依据病情虚实寒热,配用寒凉或温热药物,并注重调气和血。而朱丹溪治病注重气、血、痰,并认为久病多属郁,其治病重在调气,同时兼顾郁久化火,故其善用辛热温散之品解郁,又配伍寒凉之剂清火。[1]总之,中医治病,无论是通过药物治疗或心理疏导,还是通过针灸、推拿或汗、吐、下三法等都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调节人体气的升降出入,以恢复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达到气血通畅而治愈疾病的目的。
其实,此观点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我们经常会发现清澈的水通常是流动,而不流动的水往往是浑浊的。门轴也一样,经常开关则不容易被虫蛀。正如《吕氏春秋•尽数》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污染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垃圾与工业废水等的不断排放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造成水质黏稠,水流受阻。而解决办法之一是通过改善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而恢复水的正常流通来净化水质。此理与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言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5 结语
辛能散、能行、能润,能兼通四气,复兼四味,如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辛酸苦以安蛔等配伍,但易伤阴耗气。辛味之品以其性动属阳的特性,通畅气血,在中医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