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致的心脏病,亦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冠心病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冠心病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缺血的双重病理特征,纵观古今中医文献并没有具体“冠心病”病名的记载,而多通过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为 “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中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型,痰浊是人体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痰和瘀看似各异,其实本质相同,痰源于津,瘀本于血,都是人体血运失常的病理反映,生理上为“津血同源”,病理上属“痰瘀同病”。因此,可以说“痰瘀相关”学说是基于“津血同源”这一基本理论产生的,两者在产生和致病方面又互相关联,互相交结,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尤为突出。因此,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血瘀证、痰浊证更普遍。痰浊、瘀血均为有形之邪,痰浊、瘀血互结所致冠心病,其形成机制虽有或由痰致瘀、或由瘀致痰之不同,然痰瘀为津血所化,在疾病的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加重病情,使疾病难于治愈。因此,目前众医家认为冠心病痰瘀型的临床表现既有痰浊现象,又有血瘀症状,两者互相影响,表现为胸部疼痛剧烈,心悸气短,胸闷,头晕乏力,脘腹痞满,咳吐黏痰,纳呆恶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厚腻或浊,脉弦滑等。
由此,痰瘀论治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法,而张仲景把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创立了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等化痰通阳宣痹的方剂,为后世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奠定了基础;明代罗赤诚在《医宗粹言》中曰:“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 名曰瘀血夹痰,治宜导痰消血。若素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治宜破血消痰”。明确指出痰瘀同病需痰瘀同治的观点;曹仁伯在《继志堂医案·痹气 门》中则明确提出:“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浊,且有瘀血,交阻隔间。方用全瓜蒌、薤白、桃仁、红花”,不仅认识到胸痹与痰瘀密切相关,而且采用了痰瘀同治的方法。然而胸痹与痰瘀关系密切,常因痰致瘀,瘀久生痰,痰瘀互为因果,治疗应重视痰瘀同治,不可偏于一法,单纯治瘀或治痰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次学习就以痰瘀互结兼气虚证来探讨。中医认为冠心病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心气亏损,推动无力,痰凝血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痰瘀内停;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瘀内生;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温煦失职,痰瘀互结。病因病机如《太平圣惠方 · 治心痹诸方》曰:“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蕴蕴而痛,是谓心痛。”心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运迟滞,留而成瘀,痹阻血脉,不通则痛。气虚为冠心病发病基础,气虚则津行血运迟缓,津液运行不畅而为痰,血液运行不畅则为瘀,痰浊瘀血痹阻心脉发为冠心病。
痰瘀互结兼气虚型患者临床表现常为胸闷隐隐作痛,呈反复发作,心悸汗出,短气甚则喘息,乏力倦怠,面色白,舌质淡黯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 脉细弱或涩。本虚标实、痰瘀相关之证。对此病证我认为心气虚运血无力可成瘀;脉道不畅血流滞涩亦可成瘀,是故血瘀之证贯穿于胸痹发生发展之始终。以气虚痰瘀为主,注重补气,痰瘀并治,治予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豁痰泻浊,活血化瘀,宽胸除痹。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已经充分论及痰浊、血瘀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现代临床观测及实验研究亦证明了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为冠心病的痰瘀同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痰瘀相关理论的提出,化痰祛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 运用,是中医学学术上一次突破,是基于古医籍上所阐发的一种独特见解,其现实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认识冠心病的有效途径。随着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探讨不断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诊治冠心病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