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相关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开创了虚实皆可致眩的先河,眩晕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则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释,并有“风眩”、“目眩”、“眩冒”之称, 或与它证并称之“癫眩”、“眩悸”等。眩晕之名, 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最早把“眩晕”作为本病正名记载,同时还对眩晕的概念给予了较明确的论述,另外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记载有本病证名称“眩运”,至明清时期,可见“眩晕”、“头眩”、“眩运,等几种名称并存的情况。但现代的有关著作均沿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以“眩晕”作为本病证的正名。
《说文》解释:“瘀,积血也”,即瘀血,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首提“瘀血”之名,明确提出瘀血证疼痛、肿块、出血、色紫黯、肌肤甲错、脉结代等证候特点,初次提出关于此证的具体治法和方药。
“瘀血导致眩晕”的观点,最早由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提到:“ 瘀滞不行 ,皆能眩晕。”,其认为气血瘀滞不行,均可导致眩晕的发作。而汪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因瘀致眩的病机,汪机的《医读》论 “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表明瘀血致眩的病机,是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生眩晕。直到明清时期,明虞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其《医学正传》亦云“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心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提出“血瘀致眩”之论,认为多种因素导致血瘀不行瘀血停聚胸中,迷闭心窍,火郁成邪,发为眩晕。清代医家潘楫在《医灯续焰》则认为眩晕是因为内有“死血”,瘀阻脉络,使血液不能运行于头面部,头面部血液供应不足而产生眩晕。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开血瘀证研究的先河。提出“久病入络为疲”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疲,亏为失血,瘀为阻滞,系统的对血瘀证进行论述。唐容川对瘀血致眩的病机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提出“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 故气不通,血与水本不相离,血瘀必然导致水结,所结之邪聚于脾胃,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作矣,故眩晕之根本在此血水之瘀结”。以上论述均印证了瘀血可致眩晕。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提出了治疗方法“瘀血停滞,神迷眩晕,非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王清任自创的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阻滞型眩晕效果显著,被后世医家广泛沿用。
此外,多种病因均可导致眩晕发生。如瘀血阻络、肝阳上亢、痰湿内阻、阴虚阳亢、肾精不足、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均可导致疾病发作。而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故气虚、血虚、痰阻、肝热、阴虚阳亢、阳虚日久均可致瘀血内生。正如叶天士所云:“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若患病日久均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血运不畅而发为血瘀,因此瘀血阻络为眩晕临床常见的兼夹证型之一。而血瘀产生则进一步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因此在眩晕治疗上,当重视血瘀的治疗。
临床上平素心气不足者,血运迟滞,易成气虚血滞阻络,不能上荣于脑,或因头部外伤,络伤血溢停瘀;或因失血症后,血不归经,血瘀阻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而眩晕,此为虚中夹实证。临床主证:眩晕时作,或伴头痛如刺,胸闷短气、心悸,失眠,健忘,面唇色黯,舌有紫色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淡紫怒张,脉沉或涩、或见结代。治以祛瘀生新,益气通络。方可选通窍活血汤化裁: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党参、天麻。该方源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王清任认为:“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若眩晕偏气虚者,身倦无力,少气多汗加黄芪,量宜大以补气行血,兼阳虚者,畏寒肢冷,酌加桂枝、炮附子温经行血;痰瘀互阻心脉者,胸闷刺痛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化痰祛瘀;瘀久难消而眩晕肢麻者,酌加水蛭粉、僵蚕之类,活血搜风通络。
此外同样出自《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亦是活血化瘀法治疗眩晕的代表方之一,也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方之一,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本方取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之主要配伍,加下行之牛膝和上行之桔梗而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瘀热不上扰,共为臣药。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滋阴养血;合当归养血,使祛瘀不伤正;合赤芍清热凉血,以清瘀热。三者养血益阴,清热活血,共为佐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证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