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之一,它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的:“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且其的正常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就说明了气的升降出入包含着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人体五脏对气的运行都有影响,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且脾胃性属至阴,具有承阳启阴之功,对人体气机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中轴转枢作用,因此脾胃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 脾胃升降相宜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及其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体现在对五脏气机、营卫气血、经脉之气的影响。
1.脾胃对五脏气机的转枢作用
要了解脾胃对五脏气机的转枢作用,就要先弄清楚五脏之气的升降出入运行规律。《素问·刺禁论篇》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说的是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心为阳脏,气布于表;肾为阴脏,气治于里。其中“使”即驱使,“市”即市杂、集散之处,皆为通畅无阻之意,可引申为转枢之意。所表达的意思是这些脏气升降出入运动,均有赖于脾胃的转枢作用。这是《内经》对五脏气机运行的认识。同时,脏腑气机的升降运动,也与其所处的位置及功能特性有关,其中心肺居上焦胸中,其气以降为顺,肝肾居下焦腹中,其气以升为和。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肺气清肃下行,以治肝气升发太过;肝气疏达上散,以助肺气宣发肃降。而脾胃位居中州,对各脏之间气机的运转和协调,起着重要的中轴转枢作用。吴达《医学求是·血证求源论》亦日:“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中气在脾之上、胃之下,左木、右金之际。水火之上下交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脾胃不仅促进着各脏气机的正常运转,使之不至于停滞为病,同时有制约各脏气机的过度升降,维持其调和状态的作用,如何梦瑶在《医碥·气论》中日:“藏属肾,泄属肝(升则泄矣),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肝肺之分也。而静藏不至于枯寂,动泄不至于耗散,升而不至于浮越,降而不至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所主也。”2.脾胃对卫气营血的转枢作用
众所周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但是气血从脾胃化身出来之后不是堆滞在脾胃之中的,它必须通过脾胃的运化之功,输布到全身各处。这是因为生命是一个运动不息的存在,从这方面看脾胃对卫气营血具有转枢作用。其具体体现在脾胃人体的营卫之气相偕而行,沿着一定的路线,做不停息的出入运动。按《灵枢·卫气行》篇记载,卫气昼循阳经25个周次后,入夜循手阳明大肠经通过阴跷进入五脏,而人寐止;夜行于五脏25个周次后,平旦循脾经阳跷出于六阳经,而人寤起。即卫气通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而由阳人阴,循脾而由阴出阳,显然脾与胃肠对卫气正常的阴阳表里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中轴转枢作用。,对营气亦有调节作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提出“胃合卫气……,脾合营气”,李东垣《脾胃论》提出“胃者卫之源,脾乃营之本”等,除认定脾胃是营卫之气的化生之源外,亦包含着脾胃对营卫之气的运行所起到的枢转作用。
3、脾胃对经脉之气的转枢作用
如果说五脏六腑是生产线和仓库,那么经脉就是脏腑之间的传送带,而脾胃就是这传送带的开关。古代众多医家也多倡少阳经位居半表半里,为六经气机转枢之枢纽之说,并且从《伤寒论》对六经邪气传变的认识来看,张仲景也把脾胃看作是转枢六经气机的关键。因为太阴经位居三阴经之表,三阳经之里,而少阳经位居三阴之表,三阳之里,二者在六经中位置相似。六经经气正常运转,不仅可防止邪气由外向内传变,而且可祛邪外出,因此在邪气的六经传变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张仲景将这一作用归之于脾胃。首先,认为太阳病传变与否取决于脾胃的功能状态,《伤寒论》中“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意思是当机体脾胃之气强盛,即可抗邪于表,使邪气不能内传;如果脾胃之气虚弱,那么病邪就可逐次深入,发生传变。其次,三阴经受邪与否,亦决定于阳明经的转枢,《伤寒论》第270条指出:“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柯韵伯阐述为:“阳明为三阴之表,故三阴皆看阳明之转旋,……三阴受邪,关系不在太阳少阳,而全在阳明,……三阴皆得以阳明而下,则阳明又是三阴经实邪的出路也。既为三阴之表以御邪,又为三阴之里以祛邪。”这种对六经发病机理的认识,也影响着六经病证的治疗,查看《伤寒论》六经之证的用药,除阳明与太阴之病调治脾胃之外,其他经的病变也多以畅调脾胃之气为常用的方法。
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就可以维持机体各个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如果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破坏脾胃功能的动态平衡,就会导致脾胃病的发生。脾升胃降是相对的,升与降互相影响,升之不及则为降,降之不及反为升,就会出现脾胃同病、脾病及胃、胃病及脾等现象。李东垣言:“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吴医汇讲》云:“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折生民者已。”说明了脾胃升降失调,是各种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源。脾胃升降机能失调的变化在临床上以脾升不及、脾虚下陷和胃降不及、胃气上逆为多见。脾气虚弱则运化失职,所以不能正常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就会出现脘腹满闷,食纳呆钝,肢困体倦等见症。而且由于水液停滞,痰湿内生,导致脾虚加重,出现中气下陷的现象,在脾升不及见症基础上,出现脘腹坠胀、泄泻、内脏下坠等病。胃降不及则胃腑不能正常的受纳降浊,不仅会累及脾运升清,使气血化源亏乏,而且会使浊汁不能及时下传肠腑,留滞中州而变生他病,临床多以脘腹胀闷,食纳不佳,便秘不调为基本见症;如果胃气不降而反升,便会出现胃气上逆的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转输无能,就会出现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或进一步堆积。脾胃气机升降不行而纳运失司,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湿困,内生的湿邪又会进一步困阻脾胃,阻遏脾胃气机升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脾胃运纳升降的运动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而且也将波及其它脏腑,心肺肝肾均将受其影响。脾气亏虚,不能散精上归于肺,亦不能下温命门;中焦脾胃既虚,受气、取汁化赤为血之功能亦差,使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不足,则不能滋养肝肾,可见脾虚则其它四脏皆损,气血不荣,因而出现以脾胃为中心的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