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学上各种的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见于心搏增强、心动过速、早搏等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神经功能紊乱等,早搏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是一种疾病,分为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通俗一点说就是在正常的心跳周期内有提前出现的心跳。
心悸病治疗原则当分清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至于中医治疗心悸病,洪炳根老师认为可从辨证处方、中成药制剂、情志及饮食控制等入手。
辨证分型及处方
治疗心悸病,中医治疗原则是分清虚实论治,虚证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予以祛痰、化饮、清火。本病以虚实夹杂为多见,且虚实主次,缓急不同,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辨证分型。其辨证分型如下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邪毒扰心证这八个证型。
1.1 心虚胆怯证
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剧,坐卧不宁,少寐多梦,多梦易惊,恶闻声响,少食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治法应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选安神定志丸。
1.2 心血不足证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思虑劳心则重,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倦怠乏力,纳少腹胀,便溏,脉细弱。治法应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选归脾汤。
1.3 阴虚火旺证
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眩晕耳鸣,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胁肋胀痛,善叹息,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应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
1.4 心阳不振证
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参附汤。
1.5 阴虚阳亢证
症见心悸眩晕,肢面浮肿,甚或咳喘不能平卧,胸闷胀满,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治法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选苓桂术甘汤。若心功能不全,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嗽或喘,端坐呼吸,方选真武汤。
1.6 瘀阻心脉证
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应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选桃仁红花煎。
1.7 痰火扰心证
症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失眠多梦,胸闷烦躁,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应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
1.8 邪毒扰心证
症见心悸,胸闷,气短,发热恶寒,左胸隐痛,咳嗽,神疲乏力,口不渴,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治法应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选银翘散和生脉饮。
2 中成药制剂
中成药的临床运用亦需配合辩证分型而施治。瘀阻心脉证者予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心虚胆怯及心血不足证予参松养心胶囊、养血安神丸等。
3 情志及饮食注意事项
对于心悸,洪老师强调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洪师认为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4 小结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心悸仅为偶发、短暂、阵发者,一般易治,或不药而解;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较为难治。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治疗颇为棘手,兼因失治、误治,预后较差。若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所以对于心悸病治疗应该辨证论治,急则指标,缓则治本,博采众长,勤求古训,结合经方及自身经验用药更好减轻或治愈患者疾患。同时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度运动,注意饮食,好的生活习惯是抵御疾病的重要屏障。